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工业科技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纺织业-世界工业的摇篮
来源:学生百科图书 类别: ( 字号:   )

18 世纪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无论是社会经济条件还是科学技术方面都已做好了工业革命的准备,只要有星星之火便可以燃起工业革命的熊熊烈火.这最初的火花是从纺织业迸发出来的.对于人类,除了必需的饮食以外,穿着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经济需要.象英国这样一个国家,从18 世纪初叶以来对外贸易十分兴旺,为出口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如果它能提供廉价的纺织品,那么在世界各地将有一个几乎无限的市场.所以纺织业就成为过渡到大规模生产的第一个经济行业。

几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其毛织品闻名于世.英伦三岛的气候及其高产的种羊为羊毛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除了棉麻加工外,羊毛纺织品的生产长期以来一直非常繁荣.加工企业都位于河流两旁.羊毛和毛绒的洗涤以及原料的进一步处理,都依赖水轮的驱动。

当时人们还不能把短棉花纤维纺织成不断的棉条,因此把它搀入亚麻,加工成粗斜纹布.纯棉纺织品那时只有印度人知道如何生产。

印度的纯棉织品由商业公司收购后,运到英国.英国的羊毛制造商把这种海外的竞争看做是对其生存的威胁.并设法于1700年禁止印度棉织品输入英国.次年,一名英国佚名作者在其《东印度贸易观感》一文中写道: "当东印度贸易向我们提供比我们更为便宜的货物时,它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使我们有可能以较少的劳力和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把我们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只要纺织生产还以手工进行,英国人就无法与手艺精巧、工资又低的印度人竞争.因此英国人把发明适当的加工机器作为目标,并为此而坚持奋斗,直到目标达到为止。

纺纱织布几千年来已为人们所熟悉,但近几世纪以来在技术上几乎没什么改进.脚踏纱车以及手织布机,这些中古以来所熟知的形式,仍是生产纺织品的传统工具。

1733年,当时还不到30 岁的钟表匠约翰·凯首次发明了提高手工织布生产能力的方法.他发明了所谓"飞梭".自此以后,用手抛掷的织梭可以自动来回工作.这一新装置使织布速度提高了一倍,织出的布匹门幅长于织工伸开的手臂.在飞梭发明以前,织工得用一只手投掷织梭,用另一只手把它接住。

发明获得了专利.织工最初并不对此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担心因此有一半的织工会失业挨饿.不断增长的需要不久就证明,他们的顾虑是没有根据的.几十年后,约翰·凯的儿子罗伯特·凯发明了不同颜色的纬线的自动换线箱,用以生产带颜色的布。

飞梭发明以后,一个织工所需的纱,需有十几个纺工全力工作才能供应得上.这样就引起了纺纱工的生产能力与织工对纱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只有通过改进纺纱工序才能解决.于是进行了很多种试验以提高纺纱工生产能力。

1751年,伦敦皇家学会悬赏50 英镑给予"发明一部最好的,能同时纺六根棉线、亚麻线或黄麻线,只需一人照管的机器".直到13年以后,即 1764年,才有了第一个应征者: 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出示一种机器,它甚至有八个锭子.哈格里沃斯是一个文盲,夏天当木工、冬天当织工.他为其发明起了个名字,称为"詹尼纺纱机".詹尼是他女儿的名字(也有说是他妻子的名字).这样他设计了第一台可用的纺纱机.机器固然还得用手工操作,只能纺纱,生产一种易绕的纬线.尽管如此,毕竟意味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迈进了一大步。

不久理查德·阿克赖特于1769年制造了一种新的纺纱机"机架",用水轮驱动,经过初步试验阶段后于1771年投产,并成批制造.阿克赖特和哈格里沃斯一样,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以前是个理发师,挨家兜售一种染发剂,是一位具有扎实的经商本领和企业家素质的"好动脑筋的人".这种机器通过一根纱轴和滚筒,把纱精纺,从而大大改进了绕线工作.由于纱线有较强的拉力,故适合织成线带.英国从此也能生产纯棉织物了.1774年撤销了在这之前一直实施的生产纯棉织物的禁令。

阿克赖特的企业是用贷款在诺丁汉附近的克罗姆福特创业的,它当时已被认为是一家工厂了.纺纱由手工操作转向机纺就随着这家企业的创建而开始了.其粗细均匀的纱线以"水线"之名而闻名遐迩.1771年,阿克赖特制成第一台机器.之后就即刻从事机器的批量制造,1775年继续有所改进.后来,他把专利使用权转让给别的企业家,成为棉纺织业工业化的先驱者.三年后,技术员塞缨尔·克伦普敦又有新的革新,改进了哈格里沃斯和阿克赖特的纺机.他把20 到50 枚纺锤安排在一部进出移动的车上,把两种结构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他把它称为"骡子",形象地指出它是混种交配的产物。

这样,到18 世纪80年代初,纺机的结构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其基本原理成为好几代人的准则.改进的只是驱动的形式.不久,在一些企业中蒸汽机替代了水轮机.对此我们将另加阐述.在这方面,阿克赖特也是创始人. 1785年和1790年在他的纺纱厂内安装了两台蒸汽机.同年有八家纺织企业跟着做了.1800年,在棉纺厂已有84 台蒸汽机,那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每次都有万只锭子改装转动.阿克赖特是第一个大工厂主.他的工厂发展成为纺纱厂中的领导企业.他本人也被封为贵族,成为富翁,死于1792年.一台精纺机当时就比一台脚踏纺车的产量高出30 倍以上.手纺女工当时即使竭尽最大努力,也不可能与这些占优势的新纺机进行竞争.没有几年功夫,手工作坊也都使用了这些新机器,变成了工厂.不管是诸如捣毁机器的这种恐怖行动,还是火烧厂房,对发明者进行威胁,都无法挽救家庭纺纱业的命运.机纺棉纱的产量不断上升.棉纱不是交给家庭织工,就是出口.在国内市场,在居民的各个阶层中,棉纺织品迅速与毛麻织品并驾齐驱.但国外市场对厂主则具有更大的意义.1792年在欧洲大陆的展览会上价廉的英国机织棉纱首次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控制了许多海外国家的棉织品市场,而且没有竞争敌手,这些国家构成了英国棉织品出口的市场。

过去是棉纱太少,不能满足由于发明飞梭而增长的对棉花的需要.现在正好相反.由于棉纱的供应量增大,织工的步子常常跟不上来.1783年又有了棉花印花机.印花棉布、薄的印花布、斜纹细布、白坯棉布都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这样,1790年以后,手工织布在几十年内还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时期。

1785年虽然已发明了机械织机,但在其构成对手工织机的严重威胁之前,也还经历了一段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获得机械织机专利权的是一个乡村神甫埃德蒙·卡特烈特.他脱去黑袍成为一名工厂主.但他缺乏经商本领.他的织布厂有20 几台织机,但如其他新事物一样,还不够成熟.他的企业在几年以后歇业了.直到1804年,卡特烈特才改进了织机,提高了功效,从而能在与手工织机的对抗中生存下来。

纺织机排挤了纺车,这只是把妇女的家庭副业搞垮了.但动力织布机把分散在小作坊中的手工织工排挤掉,其意义却深远得多.因为这样,在整个英国就为男工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1806年,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大型织布厂,机械织布机是蒸汽机驱动的.1818年已经有了15 家机织布厂,1833年英国纺织厂有8.5 万台机械织布机.同时在农村及小城镇还有几十万手工织布工人为了糊口,靠劳动工资谋生.不久机械织布机占领毛织业.由夏普和罗伯茨(1822年和1825年)对卡特烈特织布机的改进,引起了新的投资浪潮.以很多人贫用为代价所获得的机器,在与落后的生产形式之间的不断斗争中取胜,到19 世纪中叶以后在英国彻底占居了统治地位.1850年有22.4 万台机械织布机.但5年后还有5 万名手织工人.他们在一个垂死的行业中同他们的家属一起艰苦挣扎,直到最后死去。

在18 世纪90年代,有34 万人在新的机械纺纱厂工作.其中男工15 万人,女工9 万人,童工10 万人.棉纱生产集中在迅速涌现出的一些工厂里,首先是在兰开夏郡、诺丁汉郡,特别是在海港利物浦的后方地带以及在曼彻斯特附近、苏格兰的西部地区和港口格拉斯哥附近发展起来.这些地区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业地区,棉纺业也成了最早的工厂产业。

英国对原棉的需要飞速增长.在纺织机普遍采用后没有几年,原棉的供应就很紧张.纺织品的重要原料棉花,加工起来很费功夫.那些白色的棉桃得去掉脱籽.在东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种植场,缺乏足够的黑人奴隶劳动力.一个女工脱籽一磅棉花得花上整整一天.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制造成功一种用手工操作的脱籽机,每天可清理50 磅棉花.这种棉籽机,被称为轧棉机.在惠特尼为他的发明申请专利权以前,在短时期内轧棉机就已经成为种植场主普遍拥有的财物.美国南方各州的棉花产量,已经从1791年的19 万包达到1803年的4100 万包.这是一次真正巨大的飞跃!

在英国,进口原棉要收进口关税,因为国家要保护本国的羊毛生产和加工业.但棉纺织厂厂主们的影响使得在1789年终于废除了对棉花的进口关税。

棉纺工业的飞速发展对毛麻制造业以及纺织业中的其他行业和漂染业不会不触动.这些行业也进行了技术革新: 梳理机,梳毛机,切布机,织袜机等所有发明和发展大部分在18 世纪的最后30年中迅速次第出现,大大促进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工业部门,即纺织业的生产发展。

第一批机械纺织工场用水轮驱动,厂房简陋,设备粗糙.其中有些厂房过去是仓库和堆栈.建厂初期投资额都比较低.但情况迅速改变.惹人喜爱的水纱畅销,这给厂主带来了巨大利润.水纱由英国运至海外销售,所得利润大部分投资于扩充企业和新建厂房.棉纺工业的建立因此并不那么依赖于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企业利润自行提供资金。

出口的繁荣昌盛以及随着每次技术改进提高生产力,使棉纺业的规模飞速扩大.每个厂都有好几百人在工作.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兰开夏郡的纺织业中心出现了6 至8 层高的厂房,以及红砖砌的辅助用房.这些都是一个新时代开始兴旺发达的最初见证。

对英国在1790年前的发展,当然也不能估计得过高.但那时的基本的技术基础业已奠定.尽管存在着欧洲大陆随后爆发的拿破仑战争及对英国的封锁,但英国的棉花加工业到1810年耗棉已上升到6000 万公斤,远远超过了毛织业.在以后的20年中棉花的加工量又翻了一翻,于1831年达到了值得骄傲的数字1.25 亿公斤.1850年英国有1932 家纺织厂,其中834 家纯系纺纱厂,其余兼搞织布。

英国的兴趣在于输出棉纱和棉织品,而不是输出纺机,以免带来新的竞争.虽然禁止输出纺机,但却无济于事.英国无法保持垄断.尽管以处罚相威胁,但工业间谍事件、走私机器零件以及外国的有关人员设法把英国的专业人才弄出国,仍有增无减.因此从19 世纪30年代起,美国、法国以及瑞士等国的竞争开始在市场出现,并迫使英国在价格上做出让步.1842年纺织机械的出口禁令终于被废除。

成本被迫降低,需要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联系到这一点,必须提到18 世纪30年代初引进的理查德·罗伯茨的自动走锭精纺机.在一台纺机上可自动卷线,装上400 至600 锭子,以后甚至增加到1000 锭子.这是纺织技术上的一项最有意义的发明.但由于劳动力过剩和厂主利润的下降,妨碍了在纺纱业中普遍使用这一昂贵的革新措施.纺纱业仍愿用它们古老的设备从事生产。

到1851年,英国以其1800 万锭子占了世界棉纺织业产量的一半,顽强地保持其领先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有世界贸易渠道都告中断,新的棉纺织业在一些欧洲大国建立起来为止。

下页:矿业和冶金业的变革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