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在北京的皇宫,现在叫做故宫,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显示着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木构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
这组建筑群是明永乐四至十九(1406—1421)年兴建的,占地面积72 万平米.内有房屋近1 万间,外有高达10 米的长方形紫禁城围绕.紫禁城的外边是一条宽52 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位于北京城正中,它的中轴线与北京城的中轴线相合。
我国木构建筑的设计早已有了一定的规范、发展到明清时候就更加规格化、程式化了.殿式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只要定了一种斗口的等级,整个建筑的各部分用料尺度就可以确定了.斗栱功能的减弱以及木构件砍割手法的简化等,也是这一时期木结构的明显变化。
拼合梁柱结件技术是明清木结构技术的一项重要成果.由于掌握了木材易于拼合的性能,使小块木料经过并合、斗接、包镶之后仍能发挥大料的作用,达到节省用料的要求。
自秦始皇把战国时期秦、赵、燕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一条长达万里的城防之后,只有明代在原来的的基础上重新修筑长城的规模能与之相比,而且在工程技术上有了很大改进。
明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北部城防.从明初开始,用了100 多年的时间才完成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全长12,700 多里的修筑工程.现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就是明代新修扩建的.当时曾经分段设立了9 个重镇(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进行防守。
明代修筑的长城,大都非常牢固,特别是东半部(山西以东至山海关称东半部,山西以西称西半部)都是用砖砌(局部地段用石条),石灰浆勾缝.城墙的砌法,在坡度较小时,砖石随地势平行砌筑;坡度较大时,采用水平跌落砌筑,砖墙砌得十分平整坚固,使砖构建筑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长城选线的水平也很高.在山西以东,城墙大部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有的利用山脊修筑,形势极为雄伟险要.东半部城墙外面用砖砌,里面是夯土.一般墙高约8 米,下部墙基宽约6 米,墙顶宽5 米左右.墙顶外部设垛口,约高2 米,内部砌女墙,高约1 米.墙身每隔70 米左右修碉楼一座,墙身内部每隔约200 米有石阶梯,可登城巡视.山西以西的长城,虽然是夯土版筑的,但也很坚实,墙高约5 米多,墙身下部宽4 米左右,上部宽约2 米.作为传报军情用的烽火台,设在长城内侧或内侧的山顶上,大部用砖石砌成,平面呈方形,每面约8 米,高12 米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