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水银、火硝、明矾各等份混合升华而成.亦名灵药(《外科大成》)、三白丹(《张氏医通》)、小升丹、三仙丹(《疡医大全》).红色者称红升(三仙红升丹、红粉),黄色者称黄升(黄升丹).有毒.功能:搜脓、拔毒、去腐、生肌.主治: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疮疡肉暗紫黑、疮口坚硬、久不收口.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调敷或作药拈。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红升、黄升主要含氧化汞,另含硝酸汞等。
药理作用:
1. 抑菌作用 红升丹系汞的氧化物,游离出的微量汞离子能和病原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导致细菌死亡,从而发挥抑菌作用.其溶液在试管中对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在平板上的抑菌圈,与多黏生素 E 相似。
2. 其他作用 无机汞在古代曾用作泻下剂、利尿剂或治疗梅毒等,因其毒性大,早已废弃不用.1%氧化汞软膏在眼科仍用作温和的防腐及刺激药,对表皮癣、肛门瘙痒也有效。
升药进入病灶组织后,氧化汞可缓慢解离成汞离子,与局部组织中的蛋白质生成变性蛋白盐,因而产生沉淀,起到不同程度的收敛硬化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顽固性窦道 用长纤维的棉纸,根据需要搓成不同粗细、长短的纸条,以白及粉浆或稀面糊浸湿,随后黏上含量不同的升丹药粉,搓滚均匀,阴干后即可,避光贮存备用.治疗时,先清除窦道口的痂盖、脓液、炎性肉芽及坏死组织,将药条顺窦道纵轴插入,直至窦道底部,每天换药 1 次.治疗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可触及明显硬索或结块的,用纯升丹药条;第二阶段,硬结或索条软化缩小后,用含升丹半量的五五丹药条(升丹50%,煅飞石膏50%)插入;第三阶段,硬索或结块完全消失,用含升丹10%的九一丹药条(升丹10%,煅飞石膏90%)插入;第四阶段,分泌物很少,多次找不到异物,窦口向内收缩凹陷,即停止用药.治疗30例,治愈25例,无效4例.中断治疗1例.[中医杂志 1991,32(10):39]
方剂选用:
治疗一切痈疽并发背,烂脚恶疮:煨石膏四两,漂净冬丹五钱,上好黄升丹二钱.共为细末,和匀掺患处,即生肌长肉,且不藏毒.(《疡科遗编》九一丹)
[注意事项]
宜忌:本品有毒,须严格控制用量.腐蚀性较强,外用亦宜微量,不可超量及持续应用.若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净者不宜用.眼、口附近及乳头、肛、脐、会阴、关节部位等处,不宜应用本品。
毒副作用:升药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20.98±1.71mg/kg.红升丹局部皮肤疮口给药,其中之汞化物能从伤口吸收,外用溃疡面积过大,亦可出现毒性反应.内脏组织的汞含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递增,以肾脏含汞量最高,其次为肝、血、脑.本品之毒性属轻度蓄积中毒,病检发现中毒动物心、肝、肾、脑等脏器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浊肿、坏死等病理改变。
本品中毒的一般症状表现为:恶心、腹痛、咳喘、发绀、尿少、血尿,甚则尿闭、心衰、休克、直至死亡.慢性中毒可出现精神不安、肢体挛痛、眼舌震颤、视力障碍、鼻咽发炎等。
临床曾有误服或外用本品导致中毒的报告。
中毒救治:
1. 洗胃、导泻。
2. 及时足量应用解毒剂:二巯基丙醇2.5~4mg/kg,肌肉注射,最初2日每4~6小时注射1次,第3日6~12小时注射1次,以后每日注射1次,7~14日为1疗程;或用二巯基丙醇磺酸钠5mg/kg静脉注射,首日每4~5小时1次,第2日2~3次/日,以后每日1~2次,7日为1疗程。
3. 对症处理:有神经精神症状者,可选用利眠宁、冬眠灵等;有皮肤损害者,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湿敷;口腔发炎者,可用碳酸氢钠溶液含漱;有眼部损害者,可用硼酸溶液冲洗。
[医家论药]
“治痈疽烂肉未清,脓水未净.”(《沈氏经验方》)
“治痈疽疔毒溃后.”(《集成良方三百种》)
“红升、黄升功用相同,惟红升性较猛烈.”(《中药志》)
· 下页:生地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