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芽的大麦颖果.亦名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等.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功能:消食、和中、下气.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淀粉酶、转化糖酶、维生素 B、脂肪、磷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药理作用:
1. 助消化作用 本品含消化酶及维生素 B,有助消化作用.其所含淀粉酶不耐高温,将麦芽炒黄、炒焦或制成煎剂,其效力均明显降低.因此麦芽宜生用或微炒冲服.人体实验表明:麦芽煎剂有轻度促进胃酸(总酸与游离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2. 其他作用 麦芽细根中含ρ-羟-β-苯乙基三甲铵盐基,其作用原理与十烃季铵(C10)相似,属一种快速的去极化型肌肉松弛剂,既有去极化作用,又能降低肌肉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能降低肌膜及整个肌纤维的正常静止电位.在某些组织上还可表现烟碱样作用。
麦芽浸剂口服,麦芽渣水提、醇沉精制品注射均有降血糖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生麦芽 30g,酒蒸大黄40g.小儿酌减.水煎服.治疗11例,一般服药当天尿量增加,黄疸在6~8天消退,肝功能在3周左右恢复正常.[浙江中医杂志 1985;20(5):224]
2. 治疗真菌感染 麦芽40g,加入75%酒精,室温浸泡1周或密闭于70~80℃温水中浸泡3~4 天,取上清液过滤,得橙黄色澄明液体.用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80例,痊愈45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一般搽4周左右即可,对其接触物每周消毒1次.[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4):710]
3. 回乳 生麦芽125g,微火炒黄,置锅内,加水800ml,煎至400ml,滤汁,复加水600ml,煎至400ml,将2次药液混合为1日量,分3次温服.治疗11例,多2剂获效.[中医杂志 1964;(2):29]
4. 治疗婴幼儿腹泻 麦芽(炒焦)9g,带壳高粱(炒成炭)15g,鸡内金6g,红糖3g,水煎服.治疗60例,治愈4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一般用药3~5剂后临床症状可以控制.[新中医 1976;(2):32]
5.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山楂、神曲、麦芽各 18g,炒焦后加水200ml,煎至120ml.用量分别为:2岁以下10~15ml;2~4岁15~20ml;4岁以上20~25ml,均为每日3~4次.治疗62例,疗效达98.2%.[江西医药 1962;(2、3):22]
方剂选用:
1. 治疗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2. 治疗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注意事项]
宜忌:“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药品化义》)
“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本草经疏》)
配伍效用:
麦芽配伍鸡内金 麦芽舒肝解郁、消食和中;鸡内金健脾益胃、消食化积.二者合用,有舒肝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导滞之功效,用于治疗纳差纳呆、消化不良等证因脾胃虚弱者。
[医家论药]
“大麦芽,和中消食之药也.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或饮食之不纳,中气之不利,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本草汇言》)
“麦芽,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亦善催生落胎.”(《本草正》)
“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癥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药品化义》)
“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致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医学衷中参西录》)
“麦蘖,功用与米蘖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本草经疏》)
· 下页:蔓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