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柴胡的药论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 字号:   )

[药论]

1.从柴胡的性味归经论功用 ①缪希雍:“ (柴胡) 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 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 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则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脾胃之气行阳道,则 饮食积聚自消散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 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风药,风能胜湿故也。” (《本草经疏》) ②张景岳:“用此 (柴胡) 者用其凉散,平肝 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疟热盛,少阳 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 哉?” (《本草正》) ③贾所学:“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 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提升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凡三焦、胆热,或偏头风, 或耳内生疮,或潮热,胆痹,或两胁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胆之气,诸症悉愈。凡肝脾血虚,骨蒸发热,用逍遥散,以此同白芍抑 肝散火,恐柴胡性凉,制以酒拌,领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气,而血虚之热自退。若真脏亏损,易于外感,复受邪热,或阴虚劳怯致身发 热者,以此佐滋阴降火汤除热甚效。所谓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为和解要剂。” (《药品化义》) ④张锡纯:“柴胡,味微苦,性 平。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 其转输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 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衷中参西录》)

2.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使用柴胡之主症 ①陈士铎:“虽然柴胡之症虽多,而其要在寒热往来,邪居半表半里之言尽之 矣。” (《本草新编》) ②吉日为则:“《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 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 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病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药征》) ③张山雷:“柴 胡之治寒热往来,本主外感之病也,故伤寒、温热、湿温诸病,始则大寒大热,已而寒热间断,发作有时,胸胁不舒,舌苔浊腻者,斯 为邪在半表半里,柴胡泄满透表,固是专司。若乍病之时,忽寒忽热,一日数作,则邪尚在气分,尚是表病,柴胡亦非其治。” (《本草 正义》)

3.论柴胡之解表 ①唐学吉:“按柴胡为少阳药者,因伤寒少阳证之用柴胡汤也。夫邪入少阳,將有表邪渐解,里邪渐著之势,方以 柴、芩对峙,解表清里,的为少阳和解之法,而柴胡实未印定少阳药也。不观之景岳新方中诸柴胡饮、柴芩煎、柴胡白虎煎诸方,信手 拈用,头头是道,是诚知柴胡之用,而先得我心之同然矣。余于风邪初感之轻证,及邪气淹留,表邪不解之久病,用之并臻神效,奈何 將此有用之良品,拘泥成说而畏之。” (《吴医汇讲》) ②张山雷:“ (柴胡) 其治外邪寒热之病,则必寒热往来,邪已渐入于里,不在肌 表,非仅散表诸药所能透达,则此柴胡之气味轻清芳香疏泄者,引而举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为解表之药,而与麻、桂、 荆、防等专主肌表者有别。” (《本草正义》)

4.论柴胡解热,升阳及疏泄之功 ①陈士铎:“夫柴胡止可解郁热之气,而不可释骨髓之炎也;能入于里以散邪,不能入于里以补正;能提气以升于阳,使参、芪、归、术共健脾而开胃,不能生津以降于阴,使麦冬、丹皮同益肺以滋肾;能入于血室之中,以去其热,不 能入于命门之内,以去寒。” (《本草新编》) ②周岩:“少阳之火,即气食少火之火,少火者不寒不热,脾得之而升,肺得之而降。过 寒过热,皆能犯胃作呕,胃岂可升,其气之陷者实少火之不足,柴胡升少阳而使适于中,则少阳自遂其生生之性,而脾胃悉受其荫,此 即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谓也。东垣以柴胡升阳明之清气,而后人遂沿其误,治本草者盍深究之。” (《本草思辨录》) ③张山雷:“约而言 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外邪之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 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此外,则有肝络不疏一症,在上为胁肋痛,在下为脐腹胀,实皆阳气不宣,木失条达所至,于应用药 中,少入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柴胡禀春升之性,而以气胜,故能宣通阳气,祛散外邪,是去病之药,非补虚之药。在 脾虚之病用之者,乃藉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非即以柴胡补脾 也。” (《本草正义》)

5.论柴胡治疟 ①李东垣:“凡诸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在经分,佐以引经之药。” (引自《纲目》) ②李时珍:“按庞元英《谈 薮》云:张知阁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官孙琳诊之,琳投小柴胡汤为一帖,热减十之九,三服 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骨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 (《纲目》) ③缪 希雍:“疟非少阳经者勿入。治疟必用柴胡,其说误甚。” (《本草经疏》) ④吴仪洛:“柴胡,为足少阳胆经表药,治诸疟寒热。东垣 曰:诸疟以柴胡为君,佐以引经之药。喻嘉言《医门法律》云:疟发必有寒有热。盖外邪伏于半表半里,适在少阳所主之界,入与阴 争,阳胜则热,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即纯热无寒为瘅疟、温疟,寒多热少为牝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亦必返还少阳 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愈也。谓少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 (《本草从新》) ⑤沈金鳌;“夫柴胡为 少阳表药,若其疟果在少阳,而以柴治之,无不立愈,若系他经用之,则必他经之邪辗转而入少阳,迁延日久,正气已虚,邪气仍盛, 而且弥漫诸经,又或调养失宜,以至毙命所必然矣。” (《要药分剂》) ⑥张锡纯:“柴胡为疟疾之主药。若遇阴虚者,或热入于血分 者,不妨多用滋阴凉血之药佐之;若遇燥热者,或热盛气分者,不妨多用润燥清火之药佐之。是以愚治疟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 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其气分虚者,又有重用参、芪治愈者,然方中无不用柴胡也。” (《衷中参西录》) ⑦张山雷:“至如疟症 之寒热往来,既有不移时刻,又似仲景小柴胡成法,正为此证一定不易之主方。就在寒热方盛之初,或多寒,或多热,亦当分别见证, 各为治疗,并非用得一味柴胡,便可自谓通治疟症之秘钥。惟必至寒热发作,虽有定时,而日至日晏,则邪入渐深,乃为正气不足,清 阳下陷之候,所谓阳疟渐入阴,非柴胡升举其清气,不能提出阴分,还归于表而病解,则柴胡乃是必不可少之药。又疟缠既久,邪势已 衰,而正气亦惫,是又所谓脾阳不振之候,亦必以柴胡升举中气,使其清阳敷布,而后寒热可止,则须与补脾之药并用,东垣之补中益 气汤方,最为合拍,是乃虚疟之宜于柴胡者。此外,则虽是往来之寒热,而柴胡亦非必用之药矣。” (《本草正义》)

6.论治劳热不可一概用柴胡 ①寇宗奭:“柴胡 《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 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日华子》又谓补 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 (《本草衍义》) ②李时珍:“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 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在肺肾者不可用尔。” (《纲目》) ③张景岳:“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 物,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 阴否。” (《本草正》) ④倪朱谟:“《衍义》云,《本经》并无一字治劳,而治劳方中用之,鲜有不误者,言北柴胡也。然又有真脏虚 损,原因肝郁血闭成劳,虚因郁致,热由郁成,软柴胡可相机而用。如《伤寒论》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虚劳倦,用 补中益气汤,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皆软柴胡也。业医者当明辨而分治可也。” (《本草汇言》)

7.论柴胡劫肝阴 ①叶天士:“大方治疟症,须分十二经。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屑,不知柴胡劫肝阴,葛根 竭胃汁。” (《幼科要略》) ②王孟英:“幼科一见发热,即以柴葛解肌,初不究其因何而发热也。表热不清,柴葛不撤,虽肝风已动, 瘈疭已形,犹以风药助虐,亦不慎乎。此叶氏所以有劫肝阴、竭胃汁之切戒也。” (《温热经纬》)

8.论柴胡与银柴胡之区别 ①缪希雍:“按今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 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优于发散,而非治虚之药明矣。” (《本草经疏》) ②倪朱 谟:“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 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其出处生成不同,其形色长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内外两伤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称一物,漫无分 理。” (《本草汇言》)

9.论柴胡生用与炒用 徐大椿:“ (柴胡) 生用升阳,解表,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止诸疟寒热。酒炒则引入血分,治热 入血室;盐水炒除烦热;鳖血炒退骨蒸;醋炒则专入肝经而调经散结,为和解表里之专药。” (《药性切用》)

[备注]

1. 我国柴胡属植物种类较多,供药用的约20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竹叶柴胡B. Marginatum Wall. ex DC.、西藏柴胡B. marginatum var. stenophyllum (Wolff) Shan et Y. Li、银州柴胡B. yinchowense Shan et Y. Li、锥叶柴胡B. bicaule Helm. 、柴首B. chaishoui Shan et Sheh。

2. 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 Turcz.的根表面密生环带,曾在东北地区作柴胡用,其含柴胡毒素与乙酰柴胡素有剧毒,不能与柴胡一样入 药。



 · 下页:柴胡的种植、加工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