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别名]
橘皮《神农本草经》,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橘子皮《滇南本草》,广橘皮《得宜本草》。
[考证]
陈皮,原名橘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橘柚”项下,谓:“橘柚,味辛温..一名橘皮。”陶弘景云:“此是说其皮 功尔..并以陈者为良。”元代王好古也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本草纲目》將陈皮列为黄橘皮的别名, 另列有青橘皮 (即青皮) ,李时珍说:“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说明其性味不同,不可混用。李氏对其特性辨别甚 详,在柑条下云:“柑皮比橘色黄而稍厚,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败。柑树畏冰雪,橘树略可,此柑、橘之异也。柑、橘 皮今人多混用,不可不辨。”又谓“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但以此别 之,即不差矣。”惟现代药用陈皮则仍然柑、橘不分。
[药材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品种的成熟果皮。
[药材性状]
1. 广陈皮 大多剖成3裂片,厚1-2mm,常反卷;外表面黄橙色或红橙色,皱缩,有多数大而凹下或凸起的油点 (油室) ;内表面淡黄白 色,海绵状。质轻,捏之有弹性。有浓厚香气,味微苦、辛。
2. 陈皮 常剥成数瓣,有的破碎成不规则碎片,厚0.5-1.5mm;外表面橙红色或棕褐色,久贮后颜色加深,油点细小;内表面淡黄白 色。质较脆,易折断。香气较弱,味苦、辛。 饮片性状:陈皮为弧形丝片,长4-8cm,宽2-3mm,厚1-1.5mm。切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久贮色较深, 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淡黄白色,粗糙,附有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炒陈皮外表面 颜色加深带火色,内表面黄色。质脆易碎。气香,味辛苦。
[成品规格]
商品主要有桔皮、广陈皮两种。一般分为一、二、三等,均以瓣大、整齐、外皮色深红、内面白色、肉厚、油性大、香气浓郁者为 佳。以产广东新会等地最著。
规格等级标准:
桔皮 一等:呈不规则片状,片张较大。表面橙红色或红黄色,有无数凹入的油点 (鬃眼) 。对光照视清晰。内面白黄色。质稍硬而 脆。易折断。气香、味辛苦。
二等:片张较小,间有破块。表面黄褐色或黄红色、暗绿色。内面类白色或灰黄色,较松泡。其余同一等。
广陈皮 下等:割成三至四瓣。裂瓣多向外反卷。表面橙红色或棕紫色,显皱缩,有无数大而凹入的油室。内面白色,略呈海棉状,质 柔。片张较厚。断面不齐。气清香浓郁、味微辛。不甚苦。
二等:剖成三至四瓣和不规则片张,片张较薄。其余同一等。
三等:度薄而片小。表面红色或带有青色,其余同二等。
[显微特征]
广陈皮 外层果皮横切面,外果皮表皮为1列细小的类方形细胞,外被角质层,有气孔;其下数列薄壁组织散布1-2列油室,油室圆形或 椭圆形。中果皮细胞不规则,壁不均匀增厚,细胞间隙大;维管束外韧型,纵横散布。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以近表皮的数列细胞为 多,有的含橙皮甙结晶。
陈皮粉末:1. 中果皮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壁不均匀增厚,厚约8μm,非木化,有的呈连珠状增厚,有的含橙皮甙结晶。
2. 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气孔类圆形,副卫细胞6-8个;其下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有的含橙皮甙结晶。
· 下页:陈皮中成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