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大黄的药论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 字号:   )

[药论]

1.论大黄泄热通便活血之功 ①寇宗爽:“大黄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 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 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药。” (《本草衍义》) ②李东垣:“大黄之苦寒,能走而不守,泄血 闭也。血闭者,谓胃中粗秽有形之物,闭塞者也。阳明病,胃家实是也。日晡潮热,大渴躁作。有形之热,故泄其大便,使通和汗出而 愈矣。一则血病泄大便,一则泄气利小便。” (《医学发明》) ③李时珍:“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 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 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 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素问》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膑胀是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 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睥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 半夏泻心汤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亦不知分别此义。” (《纲目》) ④方龙潭:“凡蕴热之证,藏府坚涩,直肠火燥而大便秘;痈肿 初发,毒热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睥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至若跌扑损伤,血有所 瘀,闭而不行,用桃仁、红花之剂,必加酒炒大黄。又有阳明胃火,痰涎壅盛,喉闭乳蛾,腮颊肿痛连及口齿,用清痰降火之剂,必加 姜制大黄。若光明科以之治目,在时眼初发时,以之泻火可也;疮肿科以之散热拔毒,在红仲时解毒可也。” (《本草切要》) ⑤李中 梓:“按大黄之入啤胃大肠,人所解也,其入心与肝也,人多不究。昔仲景百劳丸、廑虫丸,都用大黄以理劳伤吐衄,意最深微。盖以 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天地之道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人身之道也。蒸热日久,瘀血停于经络,必得大黄以豁之,则肝脾通畅,陈推而新致矣。今之治劳,多用滋阴,频服不效,坐而待毙,嗟乎!术岂止此耶?至痈肿、目疾及痢疾,咸热瘀所致,故并治 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 ⑥唐容川:“ (大黄) 能推陈致新以损阳和阴,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 中,致有血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药气最盛,故能克而制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 邪。” (《血证论》) ⑦张锡纯:“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 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癥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性虽趋 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 (疗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 以通其大便自愈)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 (《衷中 参西录》) ⑧张山雷:“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攘除奸凶之功。”“《金匮》泻心 汤治吐血、衄血,明是阳亢上逆,迫血妄行,故以大黄、芩、连直折其炎上之势,而乃云心气不足,必是传写有误。” (《本草正义》)

2.论大黄之用法 ①张洁古:“大黄纯阴,热淫所盛 (胜) ,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其余经不用酒。” (《珍珠囊》) ②李东垣:“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 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隔上热疾生也。” (引自《纲目》) ③贺岳:“勿听子曰,生用 则通肠胃壅塞结热;熟用能治诸毒疮疽久不收口。盖以诸毒疮疡皆属心火,大黄熟用则能泻心、抑且宣气,消痈而除热结也。在上者, 酒煮尤佳。” (《本草要略》) ④张景岳:“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 (《本草正》) ⑤张锡纯:“凡气味 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 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 (《衷中参西录》) ⑥张山雷:“ (大黄) 生用者其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制过者其力已缓,颇难速效。东垣谓治在上者,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未免矫揉造作,用违其长。但久制 者,可从小便以导湿热,惟清宁丸能有此功,而寻常之酒制军,非其伦比。近人亦有谓生者走后阴,熟者走前阴,殊不确也。” (《本草 正义》)

3.论服用大黄之宜忌 ①方龙潭:“如产后去血过多,血虚闭而便不行,当用养血润肠之剂,必禁大黄为要。又若老人气虚血闭,当用 麻仁丸;肥人痰闭,当用半硫丸,大黄亦所必戒。治者不可畏而不用,亦不可忽而轻用。若元虚不足者,不可用,恐正气耗而亡阳也;风寒表证未解,不可用,恐里气一虚,表邪内陷也;里证当下,脉势无力不可用,恐热邪去而正气脱也。故阳证当下,误下早而表邪内 陷成结胸;里证当下,误下早而余邪留结成痞气。是用大黄之误也。《要诀》曰,气血者,有形无形之分也,如热结在气分,无形之邪 也;热结在血分,有形之邪也。有形之邪,当用大黄荡涤之;若无形之邪而用大黄,是谓诛伐无过,误之甚矣。” (《本草切要》) ②张 隐庵:“西北之人,土气敦厚,阳气伏藏,重用大黄,能养阴而不破泄;东南之人,土气虚浮,阳气外泄,稍用大黄,即伤脾胃。此五 方五土之有不同也。又总察四方之人,凡禀气厚实,积热留中,大黄能养阴而推陈致新,用之可也;若素禀虚寒,虽据证当用大黄,亦 宜其人而酌减,此因质禀之有不同也。” (《本草崇原》) ③刘若金:“大黄治血分之湿热,于人身精血,大为要药。予年四五十内外, 每因湿热而阳道不坚,必用大黄丸一服而乃如故。盖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结滞而元气不壮故也。至七十内外,则不胜矣。故此味亦须审 虚实而用之。但实者可投,即虚火结滞,亦须借此稍稍以祛去之而后可补。如止用芩、连辈以驱之多剂,反加伤胃而邪仍不去,盖其结 滞者,非荡涤之味不能去也。” (引自《药义明辨》)

[备注]

同属植物河套大黄R. hotaoense C. Y. Cheng et C. T. Kao,华北大黄R. franzenbachii Münt.及天山大黄R. wittrochii Lundstr.等的根及根茎曾作 大黄用。根茎均无星点.。 藏边大黄Rheum emodi Wall.的根及根茎为藏药,用于胃肠炎症;外用止血、消炎、愈伤口。



 · 下页:大黄的种植、加工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