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附子的药论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 字号:   )

[药论]

1.从附子的性味归经论功用 ①王好古:“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 (《汤液本草》) ②缪希 雍:“附子,既禀地二之火气,兼得乎天之热气以生,是阴阳凑合,无非火热为性,气味皆然,毒可知已。论其性质之所能,乃是退阴 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相火之上剂。” (《本草经疏》) ③陈修园:“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 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于下焦筋 骨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 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气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 品,方可挽回。” (《本草经读》) ④张锡纯:“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 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 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衷中参西录》) ⑤张山雷:“附子本 是辛温太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 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本草正义》)

2.论附子“引火归源” ①张景岳:“ (附子)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 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本草正》) ②倪朱谟:“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 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本萆汇言》)

3.论附子的配伍及其作用 ①张洁古:“黑附子,亦能除肾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治湿药中宜少加 之。” (《医学启源》) ②吴绶:“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 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引自《纲目》) ③陈修园:“ (附子) 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 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 日可畏,救阳法也。” (《本草经读》)

4.论用乌、附的反佐法 李时珍:“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 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 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阳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 (《纲 目》)

5.论附子的引经作用 ①朱丹溪:“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耆,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向 导,其补自是地黄,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引自《纲目》) ② 虞抟:“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有斩关夺將之势,能引人参辈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又能引发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 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医学正传》)

6.论附子炮制及生熟功用之差异 ①郭坦:“附子,大抵以之扶衰疗冷,敛汗止泻,则炮者是须;以之驱风消痰,除湿散痹,即生者是 取焉。” (引自《宝庆本草折衷》) ②朱丹溪:“凡乌、附、天雄,须用童子小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 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拣去坏者,以竹刀每个切作四片,井水淘净,逐日换水,再浸七日,晒干用。” (引自《纲目》) ③李时珍:“附子 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光令发坼,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 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纲目》) ④周慎 斋:“ (附子) 或童便浸煮,或面裹煨熟,或黄连、甘草汤煮。面煨者,走而不守,其势上行,可以壮阳于表;童便制者,守而不走,其 势下行,可以回阳于里。以寒热监制者,是用之而又畏之也,譬之用人,正欲任使之又束缚之,安能尽其才哉!” (《慎斋遗书》) ⑤徐大 椿:“ (附子) 生用暖肾脏,以祛寒湿;熟用补命火,以回元阳。盐水炒黑,专入肾脏,燥湿功胜,兼益元气,下寒上热,里寒外热之证 最宜。” (《药性切用》) ⑥汪绂:“ (附子) 生用走表,开腠理,通关窍,逐寒风清湿之邪,熟用行里,回欲尽之阳,滋已燥之血,制用滋 本,固命火于寒水之中,逐淫邪于沉痼之地。用尖则直达尤速,如其所指。” (《医林纂要·药性》) ⑦丹波元胤:“ (附子) 生者其力特 猛,救里阳于垂脱之际;炮则其性稍缓,走表分以温经逐水。” (《药雅》) ⑧张山雷:“ (附子) 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汨没真阳,地 加于天,仓猝暴病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清冷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病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用炮制, 较为驯良。” (《本草正义》)

7.论附子须因人因地而用 李时珍:“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尤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岁数。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 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 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 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纲目》)

8.论附子与川乌、肉桂之异同 ①李时珍:“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 附子,风痰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 (《纲目》) ②张锡纯:“附子、肉 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將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诚以附子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 中实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衷中参西录》)



 · 下页:附子的种植、加工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