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附子的药论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药论]

1.从附子的性味归经论功用 ①王好古:“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 (《汤液本草》) ②缪希 雍:“附子,既禀地二之火气,兼得乎天之热气以生,是阴阳凑合,无非火热为性,气味皆然,毒可知已。论其性质之所能,乃是退阴 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相火之上剂。” (《本草经疏》) ③陈修园:“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 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于下焦筋 骨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 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气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 品,方可挽回。” (《本草经读》) ④张锡纯:“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 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 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衷中参西录》) ⑤张山雷:“附子本 是辛温太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 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本草正义》)

2.论附子“引火归源” ①张景岳:“ (附子)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 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本草正》) ②倪朱谟:“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 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本萆汇言》)

3.论附子的配伍及其作用 ①张洁古:“黑附子,亦能除肾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治湿药中宜少加 之。” (《医学启源》) ②吴绶:“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 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引自《纲目》) ③陈修园:“ (附子) 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 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 日可畏,救阳法也。” (《本草经读》)

4.论用乌、附的反佐法 李时珍:“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 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 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阳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 (《纲 目》)

5.论附子的引经作用 ①朱丹溪:“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耆,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向 导,其补自是地黄,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引自《纲目》) ② 虞抟:“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有斩关夺將之势,能引人参辈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又能引发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 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医学正传》)

6.论附子炮制及生熟功用之差异 ①郭坦:“附子,大抵以之扶衰疗冷,敛汗止泻,则炮者是须;以之驱风消痰,除湿散痹,即生者是 取焉。” (引自《宝庆本草折衷》) ②朱丹溪:“凡乌、附、天雄,须用童子小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 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拣去坏者,以竹刀每个切作四片,井水淘净,逐日换水,再浸七日,晒干用。” (引自《纲目》) ③李时珍:“附子 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光令发坼,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 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纲目》) ④周慎 斋:“ (附子) 或童便浸煮,或面裹煨熟,或黄连、甘草汤煮。面煨者,走而不守,其势上行,可以壮阳于表;童便制者,守而不走,其 势下行,可以回阳于里。以寒热监制者,是用之而又畏之也,譬之用人,正欲任使之又束缚之,安能尽其才哉!” (《慎斋遗书》) ⑤徐大 椿:“ (附子) 生用暖肾脏,以祛寒湿;熟用补命火,以回元阳。盐水炒黑,专入肾脏,燥湿功胜,兼益元气,下寒上热,里寒外热之证 最宜。” (《药性切用》) ⑥汪绂:“ (附子) 生用走表,开腠理,通关窍,逐寒风清湿之邪,熟用行里,回欲尽之阳,滋已燥之血,制用滋 本,固命火于寒水之中,逐淫邪于沉痼之地。用尖则直达尤速,如其所指。” (《医林纂要·药性》) ⑦丹波元胤:“ (附子) 生者其力特 猛,救里阳于垂脱之际;炮则其性稍缓,走表分以温经逐水。” (《药雅》) ⑧张山雷:“ (附子) 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汨没真阳,地 加于天,仓猝暴病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清冷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病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用炮制, 较为驯良。” (《本草正义》)

7.论附子须因人因地而用 李时珍:“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尤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岁数。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 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 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 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纲目》)

8.论附子与川乌、肉桂之异同 ①李时珍:“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 附子,风痰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 (《纲目》) ②张锡纯:“附子、肉 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將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诚以附子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 中实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衷中参西录》)



 · 下页:附子的种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