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黄芪的研究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 字号:   )

[现代中药研究]

1.防治感冒 ①用黄芪不同剂型进行预防感冒的流行病学效果的对比观察,预防的重点对象是感冒易感者,共1 000人。具体方法:I组 口服黄芪片 (每片含生药0.5g) ,每次5片,每日3次,或隔日口服黄芪汤剂15g,10日为1疗程,停药5日后再进行第2疗程;Ⅱ组黄芪喷鼻 (用50%的黄芪水煎液) ,隔日喷鼻1次,每次0.5ml;Ⅲ组干扰素喷鼻〔滴度为 (1-1.5) X 104U/ml〕,每日1次,每次0.5ml,部分试验 隔日1次;Ⅳ组黄芪加干扰素,隔日口服黄芪1次,每次15g,同时干扰素喷鼻1次,每日0.5ml,或用黄芪干扰素混合液 (相当于单独使用 的浓度) ,隔日喷鼻1次,每次0.5ml;V组用干扰素甲,型流感灭活疫苗混合液 (其中含黄芪50%、干扰素 (1-1.5) X 104U/ml、甲,型 流感灭活疫苗280血凝单位/ml) ,隔日喷鼻1次,每次0.5ml;Ⅵ组用黄芪干扰素涂鼻油膏基质为90%白凡士林、10%羊毛脂,每1g含黄 芪生药 0.5g、干扰素 (1—1.5) X 104U) ,每日1次,由消毒棉签涂鼻道深部。以上均随机分组,设同时间、同条件的对照组,对照组空 白或用对照药代替,部分试验采用双盲法。用药期间一律每2日观察1次。结果:I组单用黄芪,即有较好的预防感冒作用,预防指数为 2.3,即可降低发病率56.5%。而低滴度干扰素〔 (1—1.5) X 104U/ml) 也有预防感冒的作用,若黄芪与低滴度干扰素联合应用,比单纯 用黄芪和低滴度干扰素之预防指数均为高。且单独使用干扰素喷鼻不能缩短感冒的病程,而黄芪口服加干扰素喷鼻及黄芪加干扰素喷 鼻,可以缩短感冒的病程 (P<0.05) 。黄芪局部应用不论在动物或人群中均证明对预防感冒有一定作用。随后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黄芪对 细胞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并能提高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提高SIgA的水平〔1〕。②取黄芪100g,加水3 000ml,煎至1 000ml,过滤去渣, 加防腐剂苯甲酸钠20g及糖精适量,静置24小时,取上层澄清液而成10%的黄芪煎液,每日早、午、晚各滴鼻1次,每侧鼻孔滴3—4滴, 然后轻轻捏鼻子数下,3日后每日巡诊1次并作记录。结果:防治组 123例中,共发生感冒8人次,2个月发病率为6.5%,病程平均3—4 日,症状均较轻,均无发热;对照组124例,发生感冒43人次,2个月发病率为34.6%,有4人发低热,病程平均5—6日〔2〕。

2.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用黄芪注射液2mL(相当于生药4g) ,作右天府及左足三里,或左天府及右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周1次,左右交换 注射,每人注射34—38针为1疗程。在穴位注射期间,如哮喘发作,酌加中西药治疗,以此治疗117例。同时用5%胎盘丙种球蛋白针每次 注射0.3ml,穴位、方法、时间同上,治疗35例作对照组。结果黄芪组显效 (哮喘基本控制,2—3个疗程不发或偶有痰声不服药亦能缓解 者) 64例,有效 (哮喘发作明显减少,偶有发作,症状明显减轻) 39例,无效 (症状虽有改善,但哮喘仍经常发作者) 14例,显效率54.70%, 总有效率88.03%;胎球组显效12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显效率34.29%,总有效率 97.14%。两组显效率比较,黄芪组与胎球组有 显著差异 (P<0.05) 。黄芪组51例于治疗前后曾作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治疗前均明显增多,最高者达2240 X 106/L(2 240/mm3) ,治后 有43例下降,其中15例下降到200 X 106/L(200/mm3) 以下。黄芪组30例治疗前后做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治前淋 转试验有10例在正常范围〔0.56-0.77 (56%-77%) 〕以下,治后均上升到正常范围,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降,经统计学处理,有非 常显著性差别 (P<0.001) 。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治前有6例在正常范围〔0.40-0.56 (40%-56%) 〕以下,治后均上升到正常范围,其余 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经统计学 (t检验) 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别 (P<0.001) 〔3〕

3.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①用黄芪注射液 (每lml含生药1g) ,肌内注射,每日4ml,疗程2-3月,共治疗 84例 (有4例每日用黄芪注射液4ml加 入10%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滴) 。结果:慢性迁延性肝炎49例,治疗后显效 (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缩小,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 恢复正常,麝浊和锌浊正常或明显好转) 率61.2%,总有效 (主要症状和体征好转,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比治前下降50%以上或达到正常 后又有轻度上升,麝浊和锌浊较治前也降2U以上,γ球蛋白较治前下降30%以上) 率为85.7%;慢性活动性肝炎33例,显效率为51. 5%,总有效率为78.7%,有效病例中80%在1—2个月内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肝炎后肝硬化2例为有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乏力减 轻,精神好转,食欲增强,肝区疼痛减轻,腹胀及大便溏稀等亦有改善。本组病例HBsAg补体结合法测定均为阳性,在资料完整的69例 中,治后18例HBsAg补体结合法转为阴性。有58例在治疗前后进行双链霉素皮试测定,以红晕直径达到或超过lcm为阳性,小于lcm者为 阴性,结果治疗后由阴性转为阳性22例,增强17例,共占测定总数的67.3%,无改变者18例,1例治前阳性,治后减弱,但仍在阳性范 围内,由阴性转为阳性的22例,临床均取得“显效”或“有效”,由此可见,双链霉素皮试反应的转阳和增强基本上与临床疗效下致, 因而可以推测黄芪具有某种类似免疫促进剂的作用〔4〕。②用100%黄芪针剂,分别于足三里 (双) 、肾俞 (双) 每3日交替注射1次,每次每穴 lml,2个月为1疗程。部分病例加注党参注射液lml,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阳性患者174例 (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7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96例) 。另设84例为对照组,予厌氧棒状菌苗0.5-lml至阳穴注射,每周1次,12次为1疗程。两组同时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前及治 疗后每15—30日分别作HBsAg检测。结果:治疗组转阴79例 (45.4%) 滴度下降52例 (30.5%) ,两者共131例 (75.3%) ;对照组阴转27例 (31.4%) ,滴度下降29例 (33.7%) ,两者计56例 (65.1%) 。经统计学处理,两者疗效有显著差异 (P<0.01) 〔5〕。

4.治慢性肾炎 用北芪注射液2mL(含生药3g) ,肌内注射,每日1次,30日为1疗程,治疗期不加用其他药物。结果:①尿蛋白:以1疗程 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200mg为显效,反之无效。慢性肾炎肾病组 (简称肾病组) 12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慢性肾炎普通型组 (简称肾炎组) 25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组 (简称肾功能不全组) 10例,显效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1. 7%。②肾功能:肾功能不全组12例,1个疗程后血清Cr (肌酐) 均值由371.28μmol/L(4.2mg/d1) 下降为 (342.99/μmol儿 (3.88mg/ d1) ;BUN均值由16.08mmol/L (42.88mg/d1) 下降为13.7mmol/L(36.53mg/d1) ,两者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③非特异性 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PHA-P (mm) 治疗后肾病组、肾炎组和肾功能不全组的均值分别由治疗前的14.1、14.67、 11.8上升为17.71、 18.08、16.08 (P <0.05) ;PHA淋转3H掺入试验 (CPM) 与AISA (腺嘌呤核苷诱导抑制试验) 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④体液免疫的变化:免 疫球蛋白,经治疗后,肾病组血清IgG、lgA分别由治疗前均值7.685g/L(768.5mg%) 、1 712mg/L(171.2mg%) 上升为11.60g/L(1 160mg%) 、2 053mgJL(205.3mg%) (P<0.05—0.01) ,IgM无明显变化;肾功能不全组IgM (mg%) 由治疗前均值1 069mg/L(106.9mg%) 上升为 1 601.3mg/L(160.13mg%) ( P <0.05) ,IgG、IgA无明显变化,但在连续治疗3个月后,有7例tgG、tgA均值由 10.397g/L(1 039.7mg%) 、1 449mg/L(144.9mg%) 上升为17.543g/L(1 754.3mg%) 、2 880mg/L(288mg%) (P <0.05-0.01) ;补体C3、C4、CH50 经治疗后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均无统计意义;免疫复合物,应用循环免疫复合物—Cla微量酶连免疫吸附试验 (CIC-Cla- ELISA) 法、 Cla-结合试验 (Cla-BA) 法及聚乙二醇沉淀法 (PEG-P) 法测定CIC,除PEG-P法检测肾功不全组CIC均值上升外,另两种方法CIC均值都下 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6〕。

5.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黄芪口服液 (每支10ml,含生药15g) ,每日口服2次,每次1支,用药3-6月,共观察50例 (黄芪组) :另设对照组12 例,予维生素 C、辅酶A、脱氧核糖核酸、生脉饮等一般治疗。结果:①外周血管诱生α、γ干扰素效价的改变:黄芪组用药 1个疗程 后。α-IFN (干扰素类I型) 效价 (4.7±1.1 log 2U/ml) 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γ-IFN (干扰素类Ⅱ型) 则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对照 组治疗前后2项效价均无明显改变。②NK活性改变:黄芪组治疗结束后,NK活性 (64%±14%) 明显高于治疗前 (48%± 18%,P <0.01)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③左心室功能改变:11例服用黄芪口服液的患者治疗结束后虽LVEF、PER、PFR、RCO、RSV、REDV及 相应角度数均较前好转,室壁活动情况由多处减弱转变为一处减弱或完全正常,但其中仅以LVEF、相位角的改善为显著 (P <0.05) ;而 对照组中左心室功能指标无改变。④临床症状的改善:经黄芪口服液治疗1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67%,经ridit分析法统 计,P <0.05。⑤早搏发作的改善:黄芪组早搏减少率89%;对照组80%,两组差异不明显。以上结果提示黄芪口服液有调节患者免疫 失控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7〕。

6.治疗消化溃疡 用黄芪注射液2mL(含生药2g) 肌注,每日2次。共观察73例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51例,胃溃疡18例,复合性溃疡4例) 。结 果:68例疼痛者,明显好转7例,好转49例,无效12例;38例反酸者,明显好转8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34例嗳气者,明显好转9例, 好转19例,无效6例;37例腹胀者,明显好转12例,好转18例,无效7例;70例食欲不振者,明显好转19例,好转43例,无效8例;66例有 压痛者,明显好转6例,好转45例,无效15例;67例精神欠佳者,明显好转26例,好转36例,无效5例。治疗1个月后,有38例作X线钡餐 检查,结果愈合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X线象完全消失) 13例 (34.2%) ,好转 (溃疡壁龛缩小,钡斑,激惹,压痛消失变形,粘膜纠集改善等) 15例 (39.5%) ,无效 (治疗前后X线象基本无改善或依旧者) 10例 (26.3%) 〔8〕。

7.用于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 用黄芪注射液 (每lml相当于生药2g) 2ml,肌内注射,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一般手术治愈1.5-6 个月后开始治疗,亦有长达13个月开始治疗者。共治疗32例经手术治愈的视网膜黄斑部脱离的患者32眼,同时选择15例未经药物治疗相 同情况的15眼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不同疗程治疗后仅9眼 (28.1%) 远视力无进步,但其中有4眼近视力达到J=1,有23眼 (71.9%) 远 视力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进步3行以上者有12眼 (37.5%) ,其中3眼达到1.2—1.5。大多数眼接受了 3疗程以上的治疗。与对照组比 较,经黄芪治疗后视力进步较对照组显著 (P<0.05) ,治疗组有效率为 71.9%,进步3行以上者为37.5%,而对照组分别为 40%及0〔9〕。

8.治疗鼻炎 用黄芪注射液每侧下鼻甲注射 2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共治疗变应性反应性鼻炎49例 (其中常年性变态 反应性鼻炎 18例,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31例) ,慢性鼻炎51例 (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43例,伴有慢性上颌窦炎8例) 。经治疗1-3个疗程 后,变应性反应性鼻炎治愈 (近期内不发作,不流清水涕,无鼻痒,无连续性喷嚏,通气好,嗅觉灵者,检查鼻粘膜色红者) 23例,好转 (近期内偶有发作,时间短,流涕少,有鼻涕,偶有连续性喷嚏者,检查鼻粘膜稍淡) 17例,无效 (治疗后诸证未见改善) ;慢性鼻炎治愈 (近中期通气好,无涕或少涕,嗅觉恢复) 18例,好转 (近中期通气好,无涕或少涕,嗅觉恢复转好或偶有失灵和鼻塞) 20例,无效 (同治疗前) 13例〔10〕。

9.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在基础治疗 (均以平衡盐为主,酌情使用甘露醇、右旋糖酐40等) 的同时,治疗组在每日静滴中加黄芪注射液 20ml,当无须静滴时,以黄芪注射液5ml,每日2次肌注,疗程共7日。对照组多在发热期和低热期每日用氢化可的松100- 200ml,连续3 —4日,分别观察23例。结果:体外法细胞免疫检测,发热期淋转率治疗组为0.645 (64.5%) ,显著高于对照组0.47 (47.0%) ,两组差 异显著,(P < 0.01) ;活力E花环试验治疗组为0.354 (35.4%) ,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11 (21.1%) ( P <0.05) ;恢复期活力E花环试 验,治疗组为0.454 (45.4%) ,亦高于对照组的0.315 (31.5%) ( P <0.05) 。体内法细胞免疫检测,包括植物血凝素 (PHA) 和结核菌素 (OT) 试验,治疗组在治疗后阳性率未见明显提高。体液免疫测定,包括IgA、IgG、IgM,补体C3等,发热期IgM升高, IgG低于正常,多 尿期IgG上升时,IgM才开始下降, IgA各期均高于正常,补体C3发热期和少尿期低于正常 (P <0.01) ,以后逐渐回升,恢复期接近正常。 临床表现平均热程,治疗组为9.04±2.74日,对照组为 7.57±2.52日,两组无显著差别。休克期越期情况治疗组越期者15例,对照 组14例,亦无显著差别。少尿期越期情况治疗组由发热期直接移行入多尿期者 19例,而对照组仅14例。多尿期治疗组日尿量< 7 000ml者 15例,>7 000ml者6例,>10 000ml者2例,对照组分别为20例、3例、10例。治疗后尿蛋白开始减少时间,治疗组为3.69±1.39日,对照 组为7.14±2.17日,两组无显著差别,但尿蛋白消失时间,治疗组为7.52±2.65日,对照组为11.59±4.89日,两组差异显著 (P
<0.05) 。治疗3日后病情变化、症状好转者治疗组17例,对照组6例,病情恶化者治疗组2例,对照组7例。提示黄芪治疗组对症状改善优 于对照组。对重症有腔道出血者,均不能控制〔11〕。

10.治疗晚期血吸虫病 用黄芪注射液 (每lml含生药1g) ,每人每日肌内注射4ml,共治疗110例,病程大多数在10年以上,最长者达28 年。以上病例随机分为2组,I组69例为注射1个月疗程组,Ⅱ组41例为注射3个月疗程组。注射期间酌情给予维生素类保肝药,但禁用激素 类免疫制剂。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自觉乏力,61例中37例消除 (1组21例,Ⅱ组16例) ;食欲不振,80例中46例改善 (1组24例,Ⅱ组22例) ;齿龈、鼻腔出血28例中23例消失。体征改变:肝剑突下肿大I组54例中6例软缩,Ⅱ组23例中7例软缩,肋下肿大I组 14例中2例软缩,Ⅱ组25例中9例软缩;脾脏肿大18例有10例软缩。疗效以Ⅱ组为优。植物血凝素 (PHA) 试验:Ⅱ组40例,I组50例治前均值 分别为6.88和8.86,治后为10.91和11.0,各组均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 0.01) 。玫瑰花环试验 (E-REC) :两组病例血中E-REC的均 值为0.452±0.207 (45.2%±20.7%) ,较32例健康人测定均数0.581±0.123 (58.1±12.3%) 偏低,治后上升为0.615 (61.5%) 。半 年后随访,其均值为 49.1%,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CT) ,治前均值为 (0.438±0.167 (43.8 ±16.7%) ,治后为0.599±0.132 (59.9± 13.2%) ,与32例健康人均值0.696±0.176 (69.6%±17.6%) 对照,提示全部病例的细胞 免疫功能较低。而治疗后及半年后随访,都比治前有显著差异 (P< 0.01) 。免疫球蛋白 (1g) 治疗前后测定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12〕。

11.治疗软组织性腰腿痛 用黄芪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各1支 (均为lOmLl支,含生药1 g/ml) ,抽取混合后的9号长针头作痛点深部注射, 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针后凭下肢有无“触电样”感觉而加以证实深度是否已经到位,然后适当提起0.2—0.5cm,將20ml药液一次 推入。腰部痛点注射者先以针头探得椎板或横突等骨性标志,然后亦將针提起0.2—0.5cm,迅速推入药液。因腰部软组织损伤,常可 在腰3—5椎旁横突、横突与棘突间,骶髂关节上缘或腰骶关节处查及多处压痛点,治疗时当根据具体情况將药液分成2—3点注入,一般3 日1次,3—4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 (症状和体征全部或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23例,占 53.5%,好转 (疼痛等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 失,恢复原工作,但需减轻工作量) 14例,占32.6%;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6例,占13.9%,43例共进行3 401次532个 痛点注射,无1例发生感染或出现局部硬结,注射后部分患者短时间内有局部胀痛,仅1例出现头昏,出虚汗,经卧床休息15分钟好转 〔13〕。

12.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黄芪注射液 (每1ml含生药1g) ,每日肌内注射2ml,1-2周为一疗程。治疗53例,结果白细胞均上升至 (4-5) X 10+9/L以上。随访1-2个月者51例,仍有80%病人白细胞高于4 X 10+9/L。

13.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 黄芪100g,滑石30g。水煎兑入琥珀粉末3g ,分2次空腹服。治疗52例,结果治愈38例,好转13例,总有效 率为98.1%。 (12-13引自《现代中药临床研究》323)

[文献参考]

现代临床研究

〔1〕中国医学科学院毒性研究所,中药志,1980,(1) 71

〔2〕王复周,《预防感冒》,江苏中医,1983,(5) :51

〔3〕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芪和“胎球”的穴位注射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比较》,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8) :29

〔4〕闵贤,等,江苏中医,1977,(10) :6

〔5〕孟践,《黄芪针穴位注射治疗HbsAg阳性的疗效观察》,吉林中医药,1985,(5) :24

〔6〕董德长,周令芳,侯国英,《北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对蛋白尿、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 (7) : 403

〔7〕李李,杨英珍,叶玉蟾,《黄芪口服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0例》,新药与临床,1992,11 (1) :12

〔8〕江苏新医学院二附院,《黄芪注射液治疗消化性溃疡》,江苏医药,1977,(1) :20

〔9〕聂爱光,黄溥倪,廖再华,《中药黄芪对视网膜脱离术后势力视力恢复的作用》,中草药,1981,12 (3) :119

〔10〕刘东太,《黄芪注射液治疗过敏性慢性鼻炎100例》,陕西中医,1988,9 (6) :256

〔11〕潘谷云,张长安,于丹萍,《黄芪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及免疫学观察》,新医学,1983,14 (5) :240

〔12〕吴开校,《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肝脏疾患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83,(3) :103

〔13〕董亦明,卜慧,《丹参、黄芪注射液治疗软组织性腰腿痛43例临床小结》,江苏中医,1988,(2) :27



 · 下页:黄芪食疗法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