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麝的饲养技术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动/植物形态]

1。林麝身长70-80 cm,肩高50 cm以下。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上缘圆形,吻较短,雄麝上颌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下微曲;后肢 较前肢稍长,臀部比肩部高,四肢细长,主蹄狭尖,侧蹄显著,尾短。全身色暗,显橄榄褐色,并有桔红色泽,腰臀部色较暗,幼麝有 斑点,成体无斑点;耳上部及边缘棕黑色,下颌、喉部、颈以下至前胸间为黄白色或桔黄色区,由喉到前胸有一深棕色长斑居于中央, 两颊下向后有一棕色末端分叉的短纹,切分桔黄区的前部边缘,成为前一短纹,后一圆斑。雄麝鼠蹊部有麝香腺呈囊状,外部略隆起, 习称“香囊”,生成的麝香贮存在香囊内。雌麝上颌犬齿小不外露,无香囊。 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省等地。栖息于多岩石山地中、下部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中。现多人工饲养。

2。马麝身长85-90cm,肩高50-60cm,吻长,成体全身沙黄褐色,臀部较深,无斑点,颈背有一条浅黑色斑点,上有少量模糊黄点, 颌、颈下黄白色。 分布于青藏高原。栖息于高原地带林缘。

3。原麝身长约85cm,肩高50-60cm,吻短,成体全身暗深棕色,背部有6列肉桂红色斑点,下颌白色,在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色带状 纹。 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河北省。栖息于高山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

[中药产地]

土产于四川、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自治区、湖北省等地亦产。四川、安徽省有人工饲养。

[饲养]

癣生性胆小机灵,性孤癖,白天外出觅食较少,多在清晨、黄昏、阴天和细雨朦朦时出来活动觅食。雄麝好斗,捕获后需保持安静的 环境,方易成活。圈养初期防止惊恐和运动,先在光线稍暗的隐蔽处单圈独养,给野生条件下的饲料,经半月正常后可大圈群养,约5个 月才能适应圈养环境。饲养圈应设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和树木较多的地方,圈舍前要有运动场,以备麝在白天和夜晚活 动、露宿,夏季要通风良好。麝的食性很广,多汁饲料有甘蓝、胡萝卜、瓜类、甜菜、菠菜、离笋、甘薯 (块根、叶和蔓) 、马铃薯 等;精饲料主要有玉米、大豆、绿豆、麦麸等;动物性和矿物性饲料有骨粉、蛋壳粉、食盐等。雄麝要老、幼、强、弱分开喂养,并將 雄麝獠牙剪掉、磨钝,以防咬斗时咬伤或咬死。麝一岁半性成熟,二岁半适宜繁殖,雌雄基本一致。雄麝于每年9月至次年4月、雌麝于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发情,要及时配种,做好配种记录,妊娠期178-189天。仔麝出生15天后就开始饲喂鲜革、软质精料;哺乳4个月左右 即可分期分批逐渐將仔麝调离,按雌雄分群断乳饲养。幼麝驯化较易,通常用接近抚摸法、牵引法和培养群性,建立条件反射法进行驯 化。一岁的雄麝开始分泌麝香,乳白色,无香气;1.5岁开始有香气,呈浅咖啡色的细小颗粒;3岁香成熟,香气甚浓,深咖啡色,有豆 瓣香出现。每年5-8月生香,6月排出香粒、香水。巴氏杆菌病是危害麝群的大敌,应以预防为主,并对病麝采取及时隔离治疗。 栽培研究进展: 略

[采收与加工]

冬季至翌春猎捕后立即连皮割取香囊,修净皮肉,阴干,由囊孔放入纸捻,吸去水分后晾干,剪短皮毛,即为整香或毛壳麝香。剖开 香囊,除去囊壳,即得麝香仁,又称香肉;拣去麝香仁中的细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 (习称银皮) ,其颗粒大者为“当门子”,质最佳。 饲养的瘁可活体取香,开始取香的年龄为两岁左右,每年冬末春初將麝固定在保定床上,平静后扩大囊口用银瓢掏取麝香,采香时间宜 短,约10-20min,以减少动物惊恐,囊口如有充血或破裂,应涂消炎油膏。取麝香后生长正常,并能继续再生麝香。林麝产香量高,质 也好。饲养的产量较野生的为高。 为保护药源,我国采用活麝取香,即直接从饲养麝的香囊中取出麝香仁,拣去毛和银皮等杂质,干燥,密封保存。

[中药炮制]

1。原只麝香 在原药软皮上作十字形剖开,取出中间的分泌物 (习称“香肉”) ,拣除杂质与毛,连同衣膜研细,过40目筛。筛面上残 留的多数是皮膜等物,可作外用药。

2。香肉 將原药除去杂质与毛,研细,过40目筛。

炮制研究进展: 略

[中药贮藏]

用磨口玻璃瓶密闭储存,放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 下页:山楂治病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