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别名]
遗香、脐香、心结香、当门子《雷公炮炙论》,生香《本草经集注》,麝脐香《本草纲目》,四味臭《东医宝鉴》,元寸香《药材 学》,臭子、腊子《中药志》,香脐子《中药材手册》。
[考证]
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麝生中台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陶弘景 曰:“麝形似獐,常食相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麝阴径前皮内,别有膜裹之。”又曰:“今出随郡、义阳、晋熙诸蛮中者亚之。出益 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若于诸羌夷中得者多真好。”《本草图经》谓:“今陕西、益、利、河东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 诸蛮中尤多..蕲、光山中或时亦有,其香绝小,一子才若弹丸。”《本草纲目》曰:“麝居山,獐居泽,以此为别。麝出西北者香结 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综上所述,古代所指佳品麝香,主要产于西北部,即今之青海、甘肃、山西、新疆、陕 西等地。结合其形态描述及现今数种麝的分布可知,古代麝香之原动物为林麝和马麝,而不包括分布于东北的原麝。
[药材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药材性状]
1. 毛壳麝香 呈扁圆形、类椭圆形或类球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大小和重量因生长年龄不同而异,一般重约30g。内侧 (包藏在麝腹内部的一侧) 囊皮较平坦,或隆起呈半球型,为稍有皱纹的皮膜,暗棕色,略有弹性;外侧 (开口面) 囊皮向外凸出,中央有一 小孔 (囊口) ,从周围向囊口伏生细密或稀疏灰白色或深棕色毛。剖开内侧囊皮,可见中层皮膜深棕色或灰棕色,半透明,内层皮膜棕 色,内包有棕黑色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约占毛壳麝香总量的50%-70%,香气浓烈。
2. 麝香仁 野生麝香仁质柔润,为大小不等的颗粒,棕黑色或紫黑色,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小的成粉末状,杂有少量细毛及“银 皮”;饲养麝香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稍油润,亦杂有少量“银皮”和毛。香气浓烈而特 异,味微辛、微苦而带咸。
[成品规格]
商品按产地分有西麝香 (陕西、甘肃等地) 、川麝香 (四川、云南、青海等地) 、口癣香 (主产内蒙及东北) 。按性状和采制方法及 部位的不同分为:
1. 当门子:为麝香中颗粒状物,似扁形羊粪状,大小不一,大如花生米,小似绿豆、黑而亮。 2. 元寸香:为加工后去皮去毛之净货,粉末状。 3. 油香:为油质状物。 4. 毛香:为带皮壳者。 5. 银皮香:为去竟、仅留肉皮,质最佳。毛壳廓香以饱满、皮薄、有弹性、香气浓烈者为佳;麝香仁以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 柔油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规格等级标准:
毛壳统货:呈球形或扁圆形,囊竟完整,势净革质盖皮周围的边皮、面皮,灰褐色,囊口周围有灰白色及棕褐色的短毛。内囊皮膜 质,无毛、棕褐色。内有饱满柔软的香仁和粉末,质油润。囊内间有少许纳桑毛及彩色膜皮、香气特异、浓厚,味微苦辛。
净香统货:为去净外壳的净麝香。有颗粒状香仁和粉末。香仁表面光滑、油润、黑褐断面黑红色。粉末呈棕黄、紫红或棕褐色,问有 薄膜俗称银皮。香气浓厚,味微苦。
[显微特征]
麝香粉末:
1. 分泌物团块由多数形状不一的颗粒状聚集而成,黄色、淡黄棕色或暗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簇状结晶, 结晶透明或半透明,有的边缘不平整,表面偶见不规则细纹理,方形结晶直径10-61μm,簇状结晶直径11-66μm,柱状结晶长约至 92μm,尚有较多细小颗粒状或不规则形结晶;类圆形油滴散在或存在于团块中,半透明,表面具细点。
2. 表皮组织碎片系香囊内壁脱落物,无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可见多条纵皱纹,有的附着油滴及结晶。
· 下页:麝香中成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