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人最可怜:糖尿病患者。这个风气不知道是谁带头的,好像所有的糖尿病人都是肾阴虚一样,大家都吃六味地黄丸。按照中医的理论,糖尿病类似古代的消渴病,古人大体分为三类,上中下三消。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减少--三多一少,为其诊断标准。
但是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相反还很胖、吃的喝的也不多、小便也不是很多,但就是血糖高、尿糖高,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在古代中医看来可能就不能划归为“消渴病”范围之列,这是第一个问题。
治疗消渴病的古方,按照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记载,应该是“崔氏八味丸”,也就是现在的桂附地黄丸,也叫金匮肾气丸,用来治疗“饮一斗、小便一斗”的消渴病,后世医家总结为下消病,也就是肾气不足的消渴病。
现在糖尿病人的很多表现已经和古代消渴病患者的表现不一样了,而且古代消渴的下消病的古方是桂附地黄丸,也不是六味地黄丸,所以不能单纯的用,糖尿病=消渴=下消=六味地黄丸的逻辑来对应。
于是碰见糖尿病就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举个例子吧:
我在老家碰到一个患者,父亲的朋友,糖尿病快十年了,不知道听那个“老中医”(有时候老中医不一定是明白中医)的建议,说是糖尿病就服用六味地黄丸,结果吃了一年多,脸色越来越晦暗,小便越来越频,浑身气力不足,疲劳感特别强,一看这个人就是长期睡眠不好,疲劳的面色,找我看病。我毅然决然断然的说:“赶紧把六味地黄丸停了!”“那不是补肾的药吗?”“肾虚很多种,不适合您这一种!您自己吃了这么长时间感觉肾气足了么?以后再也别瞎吃药了”
于是我给他把脉,看舌,又问问一些症状,开了桂附地黄丸加上补充肾阳的中药服用,配合我博客里的“仙人揉腹”功法锻炼,半年之后再见,脸色有光了,疲劳感减轻了,精力充沛了,尿糖有所下降,对我的医术赞不绝口。
我说:“我这点东西在古人那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只不过规规矩矩的看病,就能达到这个效果,现在很多中医师看病不遵循中医的理论,治不好病也不反思,而且用西医的思路指导中医用药,最终结果就是南辕北辙,治不好病,使病人觉得中药疗效差,败坏了中医的名声!”(彭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