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印光大师开示专集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印祖对道教因果思想的拣择
类别:因果开示 作者:

道教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吸收本土固有的鬼神、神仙信仰,并借鉴佛教的六道轮回、善恶报应等因果思想,形成了一套以善恶报应、鬼神赏罚及积德成仙为核心内容的因果学说。以《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功过格》为代表的道教劝善书,就是这种因果思想广泛流行传播的产物。这类劝善书出现的时间较早,至宋时已广为流传。到了明末清初之际,伴随着“三教合一”社会思潮的发展,这些劝善书在社会中更为广泛的传播开来。其传播不但得到了政俯的大力鼓吹和提奖,亦得到了儒家及佛教的积极赞扬和支持,因为它们正好适应了这场民俗文化再造运动的融和需求。

降至清末民初,学习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虽极力辟驳此类劝善书为迷信荒谬之谈,但由于其所宣扬的因果思想已渗入民俗之中,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所以仍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些劝善书虽较强调鬼神赏罚及命终成仙,但其所宣言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等核心思想,与佛教因果自负、断恶修善之理论及儒家敦伦爱人之说教并无矛盾。有鉴于此,印光法师为了随顺民俗,亦将这些道教劝善书作为向社会宣传因果思想的基本教材,其中又以与佛教因果思想较接近且流传最广的《感应篇》和《阴骘文》最受重视。他积极刊印广为流布的《安士全书》中就有周梦颜自撰的《阴骘文广义》一书,又经常向人推荐《感应篇汇编》,称其为除《安士全书》外的善世第二奇书。后又极力刊印《感应篇直讲》一书,以期儿童及文化水平较低之人,亦能知晓其义蕴而实行其教。

印光法师立足于宣扬因果之目的,虽随俗刊印有关的道教劝善书,但他亦知道教所宣扬的因果思想,特别是所谓的丹道成仙说,在现实中对佛教造成了很大的理论混滥压力。自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人士就已开始借用佛教的理论形式或名词术语来建构、诠释他们的丹道理论和思想。宋元之际,新兴的全真道,除了广为宣传佛教的六道轮回、善恶报应等因果思想外,还借鉴并引用了许多禅宗语言来解释其丹道理论。自此以后,丹家多引佛教理论以证己,不但造成了对佛教理论的严重混滥,亦直接导致了佛道不分、仙佛并峙的民间宗教之兴盛繁衍。因此,印光法师极力从因果的角度说明道教丹道追求与佛教修持目标之差异,并严厉批判了那些以佛教理论诠释丹道思想的人。他说:

窃以释道本源原无二致,其末流枝派实有天殊。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知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可显现矣。道教约原初正传亦不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事,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者无一不以此为正宗也。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亦毫善无遗,唯于炼丹运气等绝无一字言及,而且深以为戒。以一则令人知身心为幻妄,一则令人保身心为真实耳(此所谓心乃指随缘生灭之心,非本有真心也)。炼丹一法非无利益,但可延年益寿,极而至于成仙生天。若曰了生死,乃属梦话。

在印光法师看来,佛道虽同本于真心之源,但二者之流向却迥然不同。道教特别是后来的道教,其根本目标在于坚固身心、长生不死。而佛教则正好相反,其根本目标是让人知晓身心是真心所变现的幻妄之象,从而放弃对身心的固著贪求。印光法师认为道教的炼丹运气之法,虽可能有益于身体健康,甚至极而成仙生天,但同时亦必然会增强人们对肉体的贪著追求,反而阻碍了佛教了妄解脱的宗教追求。同样,道教人士借佛理来诠释丹道思想,在客观上亦必然造成人们对佛教的误解,甚且将丹道当作佛法,哪知实质正好与佛法相反。因此,印光法师对借佛理讲丹道的人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他曾严厉批评清初由僧入道且完全以道解佛的柳华阳,谓:

佛法唯教人止恶修善、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一大藏经绝无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老者。国初魔民柳华阳作《慧命经》,尽用佛经祖语证炼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谤法。未开眼人见其邪说认为真实,正见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坏佛法,而犹嚣嚣自得,谓吾幸遇真乘得闻正法。所谓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可不哀哉!夫炼丹一法非无利益,只可延年益寿,功极至于成仙升天,尚非老子正传,况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若能领会此语,便不被彼所迷。

总的来看,印光法师既注重利用道教劝善书来随俗宣扬因果以期救世,同时又极力从因果的角度来阐明道教炼丹成仙与佛教破妄解脱的根本差异,以期纠正道教丹道学说对佛教义理的混滥讹变。

下页:印祖对民间宗教因果思想的辨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