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庸讲录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唯天下至圣 为能聪明睿智 足以有临也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南怀瑾 ( 字号:   )

我们现在《中庸》讲第31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这是一个人格完成修养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至诚之道修养成功,中庸的道理,最后我们做结论,内圣外王的修养成功,上面差不多做了一个阶段了,到了三十章是总结论。修养成功就是圣人的境界,拿我们普通讲就是得道了,悟道、修道而成道,是圣人境界。圣人境界有几个条件:第一,这个人何以能达到如此的圣人境界呢?他修养的方法是——至诚,就是中心。至诚怎么来的啊?就是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本性以后起修,这个至诚的这个境界,中间讨论了很多,我们最后做结论。那么佛家道家说人修这个必须要有根器,这个根器并不是说谁有根器谁没有根器,个个都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到了成功,把这个根器、自己本性的智慧发得更大,所以到了圣人的境界自然是什么?“聪明睿智”。第一个是聪明,绝对的聪明,这个聪明是怎么来的呢?“率性之谓道”,由本性而发起来的智慧;不是后天的思想出来的,也不是靠眼睛耳朵观察出来的;就是普通现在讲“无上的灵感“。慧知,有人念“睿智”,我的口音念“慧智”念惯的,那么现在国语念“慧智”、“睿智”我搞不清了,我没有读过国民小学,现在的国民小学没有念过。“聪明慧(睿)智”,睿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智慧,最高的、无上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一种智慧是“睿知”。靠思想意识分别出来的——不是!所以聪明是聪明,睿知是睿知,绝顶聪明还不算睿知;得道的智慧,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这个智慧。“足以有临也”,有绝顶的聪明,绝顶的智慧,这个样子,“临”是到达,才会到达。等于中国的禅宗,唐代以后,所以禅宗是接引第一等的上上智的人,还不是大乘的根器——上上乘的根器,所以真正的禅宗,颇不容易谈,也等于《中庸》说:“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才够得上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不单是要聪明绝顶、智慧绝顶到这个程度才能谈“道”,胸襟、气量这个修养,要“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这个人啊,胸襟宽大;“裕”,厚道,非常的厚道。什么叫厚道呢?是说做事情不做绝了,说话不讲绝话,做人不走绝路,宽裕。温和的,“温”;“柔”,柔软的。这个柔软并不是说没有脾气,讲话都细声细气,走起路来腰是杨柳腰啊、三扭的,这样叫“柔”就不对了。讲他的个性,对于人包容、宽厚,那么在佛家来讲这个温柔就是慈祥,非常慈祥的。这个样子,“足以有容也”,才能够说内证以后啊,包罗万象。

那么在座有许多出家学佛的,这个就是大乘道菩萨境界,那个气象、那个精神。假设塑一个菩萨像,就是这样:聪明睿智,宽裕温柔。那么光是温柔到极点,温柔得变太太变小姐了,变圣母了;“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做起事来,发展到外面,他的行为,发愤图强,非常刚劲。刚毅跟温柔两个是相对的情形,温柔讲内在的性情,温柔指对人,饶恕人家;刚毅是对己,处理事情绝对是严肃的,有决断,因为有智慧一定有大仁大勇有决断,所以说“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什么事情有它一定把握住的中心。“执”,有把握,有他的中心。这样子光是温柔的人啊,就没有中心了;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我常常碰到有这样的同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千万注意啊!没有“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把他抓到了。这个是做人的态度,形色、态度,“发强刚毅”,很有决断、大丈夫的精神,是则是之,非则非之。他一说话,“还有事没有?”“没有事,再见!”可以走了嘛!有事,你再讲下去嘛。比方啦!就是这个比方,“发强刚毅”,“宽裕温柔”,就是说做事方面。

那么,自己个人的修养呢?内外的修养,随时随地——“斋”,心斋,心里头就是学佛的人无分别、无妄想、无烦恼、无杂念,这个谓之斋,叫做“持斋”,中国的《礼记》中国文化所谓“斋心”,就是这个叫“持斋”。吃素不叫做“持斋”哦!吃素是吃素。所以这个“斋”,持斋。这个“齐”字,古代通这个“斋”。“庄”,随时自己是庄正的,中正。人品平常是这样子。此心什么叫“中”呢?顶天立地。什么是真正的中呢?我们青年同学哪一位有答案?喜怒哀乐之未发之前谓之“中”嘛!学《中庸》上面就告诉你,就是学佛讲:空的。空不是没有东西——空灵的;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这个是中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是开头都讲过?这个问题应该立刻答出来,什么是中?喜怒哀乐未发,一念不生处,这个是正念。正是什么正?是中和的“和”,发而皆中节,起心动念处,无私、无邪,就是正。所以,“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这个样子才真所谓做到做人处事内外至正的一个心情。这个至正呢?也就是“戒”,等于佛家所讲的戒。

那么学问方面,“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要有思想,有头脑,言语文字样样第一等,很高明。“文”,包括一切文章,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都属于人文文化的。“理”,理就包括礼义那个礼,一切的道理,所有绝对的逻辑的思考。“密察”,非常精细,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非常精细,精细很难哦!像在座的年轻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很聪明,大部分现在的青年都是将来最后自己给自己一幅挽联,你们到了八十岁以后会给自己写幅挽联:一生误我是聪明。下面一句,都不含灵光的,都对,现在人就是聪明。聪明啊,浮华,做不到“文理密察”。要“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他才能够分别一切的是非善恶,处理事情对不对。

下页:溥博渊泉 而时出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