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们现在晓得,一个有道之士,修养几个条件: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五个条件。也等于你看,我们拿来做宗教比较哲学来看,佛家菩萨要修五明,一个菩萨道必须要五明:内明,就是齐庄中正,文明密察这些都是因明,等等,都要会。总而言之,这许多都有相通之处,菩萨道的精神,拿比较宗教来讲,圣人的境界、学问之道,要当圣人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换一句话说,你明白了、发明了自性,悟了以后,以至诚之道来修,修成功的人最后必然是如此,这五个条件都会具备。有一样没有做到,换一句话拿佛家来讲你没有证果位,没有达到圣人境界,没有受用,你这个道没有上身,没有到身心上来,没有用。那就是思想,变成思想、空洞的思想,就是等于一般讲的哲学,都是空洞的思想,对外的;身心起不了影响,起不了作用,毫无用处。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那么,然后再有一个、第六个道理:“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到了这个修养境界,得道的人,成了道,那他的智慧内外都成就了。“溥”,普遍的,像大海的水一样铺满;“博”,非常深厚,学问也深厚,人品也深厚。他的智慧如源泉一样无穷无尽,如深渊一样深不见底,智慧的境界如泉水一样源源而来。“而时出之”,他说那个智慧、道德的光华怎么来?它随时随地自己内在会迸发出来,不要你去找。那么我们拿比较哲学、比较宗教来讲,譬如六祖悟了道以后,六祖对他的老师五祖讲,五祖就问他你怎么知道?六祖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说我也不晓得啊!我自己心里头常常生智慧,没有学过的、不懂的,都懂了,常生智慧。神经病的有时候也都懂了,那是不对的。这就是“溥博渊泉,而时出也。”随时随地那个智慧道德境界爆发。
那么他下面解释“中庸”的道理,《大学》《中庸》要求,所以古代的领导哲学,在中国上古的历史,要求一个国家领导人就是“内圣”,里面是圣人,得了道的;“外王”,外面出来治天下,那就是佛经上讲的金轮圣王;金轮圣王还不足以比,佛经上讲金轮圣王里面没有内明,《大学》《中庸》的这个圣王是有内明的,得道的,在《华严经》的境界上,十地菩萨以上、等妙二觉文殊普贤的境界转生,才能做治世的帝王,就是这个境界,内圣外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