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学问修养到至诚这个程度,这就是成道的成果。学问修养到达这个道的境界,至诚成功到这个程度,“不见而章”,他用不着用眼睛去看东西。所谓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智慧神通的成就。用不着看一遍,等于佛家所讲神通——天眼通,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章”,显著,智慧境界。“不动而变(化)”,本身都在静的境界里,不需要动,不需要慢慢钻来。他的身心自性之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能见证一切事,所谓神而通之。“无为而成”,拿佛法就是到达了智慧的最高处了,神通最高的境界了,所以是无为、清净,一念不生。无为就是至诚的境界。所以佛家所讲的一念不生、无生法忍等等,拿儒家来说,这个是至诚不息的至诚境界而已。
所以他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个要特别注意啊!儒家我们上古的文化所谓天地,拿现在新的观念就是代表了宇宙。宇宙万物只有一个真理,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就是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庄子的观念: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本性都是相同的。所以儒家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就是一句话,什么话?“其为物不贰。”这个东西。这个“物”不能拿现在这种物质观念的物看。所谓秦汉以上的说法,要留意哦,这种地方唯物思想这个“物”,就是讲我们现在话“这个东西”,天地这个生命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贰”。不二就是一,所以后来佛学来翻译《维摩经》等等:“不二法门”。“不二”这一个观念就是《中庸》提出来的。佛法佛经的翻译,借用中庸这个名词,所以叫不二法门。
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佛学的境界很高明。不二法门,你看看,别有文雅之感。如果说“一法门”,一点意思都没有,对不对?譬如所谓禅的境界,加上文学;学佛的境界,加上文学。文学境界高明,佛的境界接近,不二法门。所以我们经常讲,说这个文学境界同禅的境界一样。譬如宋朝那个词人辛稼轩的名词:“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禅、悟道的时候,至诚之道,要悟的时候。
平常拼命地用功,盘腿腿又酸了,坐起来腰又痛了,打坐、妄想,烦恼极了,怎么样都搞不好,等到一旦到达那个至诚境界,你开悟的时候,猛一回头,“梦里寻她千百度”,怎么都找不到。他说忽然无意之间,你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隐隐约约,看得见、看不见,哎!就是这个东西!悟道了。那就是文学的境界。所以禅、道怎么悟?那你如果严肃地天天跑去经典啊,天天看些古诗、经典啊,我看很多人啊,因为不懂文学的境界,都死背,结果脑子搞得啊一块板一样,我经常说许多同学们搞得脑子像块板,**韩国菜里头铁板烧那个板,又烫,又不好摸,都是油腻,就是那么笨,那个板。
佛与道、禅都是活的,活泼的境界。经常讲,《西厢记》的文字最黄了,我看一点也不黄啊!哪个黄啊?他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用功境界啊!怎么是用功的境界?“待月西厢下”,打起坐来老是等到开悟;“迎风户半开”,心里头等得哎呀好开心,结果搞了半天,腿又酸都不来;“隔墙花影动”,忽然一下:嗯!好像对了!哎呀我要开悟了!“疑是玉人来”,结果还不是。嘿!
虽然……,何尝不是佛法的境界?任何文学境界都是,所以啊,你看古代的高僧传,得道的高僧、禅宗每一个大师,为什么他的文学境界都是那么高?他没有用心去搞文学,因为他得了道,忽然就懂了文学,换句话你文学到了最高处,丢掉了以后一转身就是佛的境界就来了。你一天到黑八识规矩了、规识八矩了,把自己搞得古里古板,脑子乱七八糟的,然后永远翻不进来。
这是我们由“其为物不贰”、所谓不二法门这个观念连带地讲到文学的境界同佛道、同禅,这个“不二”用得多好!不二就是一,没有两样。因为你得了一,一就是道。所以老子也讲一。(“隔墙花影动”啊?隔墙不是*墙,这个不要管了,对了、不对了。这是《西厢记》,我们今天讲中庸,谁管它西厢记、东厢记!)“其为物不贰”,你证到了专一不二法门,真证到了不二法门这个境界才是“诚”。
注意哦!千万注意,什么是真正至诚呢?不二法门。一念专一、一念不生处,这个才是至诚。到了这个时候啊,“其生物不测”。那么你说要求长生不老的也好,要想寿者相、得四相、求个空都可以。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样样俱全都没得关系。能够空也可以!空与有都可以。“生物不测”,变化莫测,智慧神通的境界。它是生生不已。这就是诚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