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过这样的话,说什么呢?你用大声以色,就用那个“疾言厉色”的,来办政治,来对待老百姓,那个没有什么大效果。为什么呢?孔子就说你用这个“大声以色”,用来“化民”,用来感化一般人民的话。这是“末”,不是根本,根本就是那个诗里面讲,“予怀明德”。你要拿这个“明德”来,来感化民众的。你办教育你用这个“明德”,从这个根本的地方,来启发学生,这才是从本上来讲,讲那个枝末是没什么大效果,所以说是“末也”。在《论语》里面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你办政治的话,你用“道德”来做引导。用的方法,就要把这个“礼”,教给老百姓,“齐之以礼”,这是明君,这样治国天平下是这个方法。最后讲到,用诗来做,举这个证据了。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个,引的诗是两篇诗。“德輶如毛”这一句,是引自大雅那一篇里面。大雅有一篇<烝民>,“烝”就是,蒸蒸日上的那个蒸字,不要草头,不要草字头那个“烝”,实际上就是那个蒸字。<烝民>“民”是民众的民。<烝民>这一篇,这是赞美周宣王他的“道德”,周宣王在周家,算是中兴的明君了,所以这一篇诗是赞美他的。“德輶如毛”,“德”是什么呢?你说“明德”,“明德”看不见啊。我们普通人,人人都有“明德”,别说人家看不见。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都看不见了,那当然是大家都不知道了。圣人“明德”都开发出来了,圣人自己知道,圣人自己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啊。
那说个比喻,圣人的“明德”如毛啊,毛是非常微细的,比如说我们人的身体上,一根汗毛,也不大容易看得见啊。虽然这个毛是很微细的,还可以能够看得出来。那么圣人的明德看不出来,就拿最微细的一个东西,那个毛来比喻,让人家有所了解。比喻是比喻,还是不能完全比喻出来,所以说“毛犹有伦”。引用诗的一句话以后,再加上评语,这个看还有,“伦”当“比”字讲,这个毛虽然微细,还可以模拟的,模拟还可以看得出来。那个圣人的“明德”,那完全显露不出来。显露不出来的时候,可是让我们从这里明了,你往里面非常抽象的,你要在自己下功夫就了解,不下功夫,自己往“明德”这上面去,开发自己的明德,你还是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