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是表现出来,怎么表现出来,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要办事情,无论办什么事情,一办事情就是对人家有利益,一办事情就能成功。那么这样的,一般人都会尊敬孔子,那么孔子,别的不必说,就拿孔子的教育来讲,历代天子都尊重孔子,尊重孔子是至圣先师。他是我们中国一个最伟大的,永久是我们的一个老师。可见得他受一般人的尊敬,是到什么程度了,所以这是“见而民莫不敬”。
“民莫不敬”,这是指一切的人,我们中国读书人,固然尊敬孔子,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无论是在大陆,是在台湾。这在过去,那些在乡下,没有读书的人,一提到孔夫子,没有不尊敬孔夫子的人。读书人、不读书人,一律都尊敬孔夫子,这就证明这里面所讲的,“见而民莫不敬”。这是孔子,至圣孔子,由这个事情可以看得出来,确实是“至圣”。“言而民莫不信”,“言”是什么呢?孔子的言语,孔子在当时候,跟他学生讲的话。以及跟当时一般人讲的话,包括对于鲁国的君主,朝廷里面那些臣子,一般学术界的人,凡是孔子的言语,说出来的话代表真理,无人不相信啊。孔子的言语多得很,后来记在《论语》里面的,《论语》里凡是记载,孔子的言语,我们现在读书,读这个《论语》。读《论语》里面就知道,孔子每一句话,都是对人有益处,都是教人家,做人一种应有的道理,该怎么做法。
所以我们只要,按照孔子所讲的话,我们去照孔子所讲的话,去实行,我们就能够得到好处。怎么好处啊?比如说:孔子讲这个“五伦”,讲这个“五伦”,父慈子孝,讲这个“孝悌之道”。我们只要遵照孔子所讲的话,我们在“孝悌之道”道去学习的话,我们不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方,不管时代怎么个不好,哪一个地方怎么样地乱。我们只要守住孔子的话,我们自己讲究“孝悌之道”,我们本人,就能守得住完美的“人格”,有了完美的“人格”,外面怎么乱,我们就自己不乱。外面怎么样的恶劣,我们心理保持一个很善良。我们心理一善良。心理没有害人之心,我们无处而不安然自在。这就是我们得到,眼前有这种好处,长远的好处,我们守住孔子所讲的五伦之道,这种道统,就可以从这里一步一步地,学为圣人,学成为圣人。
这个“五伦”所讲的,孝悌忠信,这些个待人之道,尽到自己的本分,不管对方,只求尽其在我,做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成就圣人。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只要,照孔子这样的话做,当下就得到好处。所以自古到现在,没有人不对孔子的话,深信不疑的。所以这里讲:“言而民莫不信”,没有人不信孔子的话,“信”是信仰,信仰孔子的话。
下面讲,“行而民莫不说”,这个“说”字读“悦”,就是《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第一句还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字,也是这个“说”字,“说”就是当喜悦讲。这个“说”是欢喜。孔子的“行”,孔子的行是什么呢?“行”是行为,我们普通人,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由身体表现这个行为来,就是办事情,办的事情,你问他,你办什么事情啊?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办任何事情也好,你说他不完全为自己,那没有人这么做。比较好一点的,为自己,也为他人,这就不错了。除这个以外,很多很多人完全为自己啊,这种行为,跟孔子的那个行为,完全不一样。孔子的行为,凡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人的,不为自己。
比如说,孔子在鲁国也是做过官的,还做过政治地位很高的,做过司寇的,做过代理宰相的,这个很高了。他在做这些事情的话,对于全国的民众都有好处,就在他做这些事情,把鲁国的政治,办得有条有理的,一切都上了轨道。鲁国的政治在孔子这个时候,是非常好。可惜到后来,鲁国很近的那个齐国,看起来这个不得了,如果孔子继续在鲁国,执政的话,那么鲁国一定强大起来,这样对于齐国是不利的。因此齐国用了反间计,送了很多好的美女,好多宝物,送给鲁国,鲁君接受了。孔子看看这个不对了,然后就辞职不干了。
孔子把鲁国的,那个职位辞掉了以后,他到各国去游览,他那个游览,也不是像我们现在到哪里去,到国外去观光啊,不是啊。孔子到各国去游览,是所谓周游列国,他的心里是无时无地,无不是为着天下人,在那里奔走啊。所以这种的行为表现出来,表现他的心是关心天下人,不限于鲁国自己。那么像这种的行为,“而民莫不说”,“民”是所有的人,没有不对孔子这种行为,而不感觉得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