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就是有行为表现出来了,那就是“行”了,这个行就是根据,他的动的心,就照他的心理所想的“道”,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出来的他的行为,行为由谁表现啊?由身,由他的身分来表现。普通讲我们一个人身体,有身体才有行为。那么这个身体,拿这个身体就代表,他这个人整个的行为。他的行为,就是“世世为天下法”,不但在当时,而且在后来,无论在什么时代,他都可以做为天下后世的,“法”是什么呢?是“法则”。这就是我们普通,读书人就讲到,你读书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本身,做别人的一个模范,让人家来学。那么君子在这里,他的一举一动,由他身体表现出的,就是教人家来效法他,这叫“为天下法”。“法”是一种效法他,就是法则的意思。
“言而世为天下则”,这个“则”是“规则”,是学习各种方法的“规则”,简单说就是个“法则”,他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就是为天下后世,做一个“法则”,既是“法则”了,这里“君子”,所讲的就是圣人,圣人的言语,人都拿它做一个“法则”。不能更改,意思就是说就不能违背,违背他的言语,那这个就是无道之人。那么要想学道,天子、国君,要治国平天下,就不能够违背,圣人所讲的言语。所以这个一小段就讲,“动而世为天下道”,讲他的心思,“行而世为天下法”,是讲他的身体表现,“言而世为天下则”,是讲他的言语。那就是圣人,无论他的心理、言语、身体所表现的行为,那就是身口意,这个三部分。都是让人学,模仿,一个准则,这一条是讲这个。
下面继续说,“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远”,这是指的一个是讲空间,不在近处,是在远处。就时间来讲,不是在眼前,这个“远”字,就表示时间与空间,都不是在当时,也不是在当地,是讲“远之”。比如说古时候,或者是远方的,这叫“远之”。“远之则有望”,虽然在远,在过去的时候,不在本地方。可是呢?“望”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他是为人所望,“有望”为人所仰望他。怎么叫仰望他呢?比如说,我们现在读圣人书,读圣人书,真正好学的人,心里总感想,虽然我们现在是读圣人书,读孔子的书,假使说,孔子生在今日那多好呢?孔子生在今日的话,我也是直接地跟他去学,那比读书更要亲切了,受用更多。像这个心理,那就是我们对孔圣人,有这么一个心理,一个仰望。就孔子来讲,他是为他人所仰望,这叫“远之则有望”。
“近之则不厌”,假使说孔子就生在今日,而且是我们常常可以见面的,住得很近,那“不厌”。什么叫“不厌”啊?我们非常喜欢新近他,去向他学习,学而不厌,“厌”就是厌足来讲,感觉不满足,常常见面,相处在一起,而不感觉厌倦。那就是表示,为什么有这种,在远处、远时候,有人这样仰望他。在眼前,在当时,而又受到很多人来亲近他。亲近的愈多愈好,而且不感觉厌足。厌就是满足,不感觉满足。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前面讲的,“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他的心,起心动念就是“道”,心就是“道”,道就是心,身体表现出来,处处是以身作则,作人家的榜样,学习的榜样,那么言语出来,也是作人家的“法则”。像这样的一个圣人,所以他是为人所望,而又令人感觉厌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