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根据这两句话,一个是“尊德性”,一个是“道问学”,说出下面这几条来。首先看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要教学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还没到圣人这个地位的时候,我们一边教人,一边自己也要学。自己与他人一同在学,学是怎么个学法子呢?就是学问,“问学”就是学问。在求学问的时候,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你的学问,一定要从广大处来学。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心量要放开,哪一门学问你都要学,大得无穷无尽的。一般讲学术,学无止尽,那就是广大方面来讲的。广大的学问,就学的范围来讲,只讲广大那不够,那就是说我们尽量地学,广泛地来学,哪一门学问都要学。结果学呢?都学得不够精萃,那也不行。
所以下面讲“而尽精微”,“精”是很精萃啊。“微”是微细啊,精萃到最微细。就拿现在,研究物质的学术来讲,研究物质学术,就拿物理学家来讲吧,他研究这个物质,从粗浅的那些分子研究,一直一直研究,从粗浅研究到微细,微细到最后,到什么中子、质子,那个夸克这一类的,名称多啦,还没有到最后。这个都是到精微,必得研究到最后,精微微到什么地方啊?进入到心法。从物质超越到心灵的领域。<尚书大禹谟>里面讲,“道心惟微”,学道的人讲到心法,就是要到惟微,就是要讲到精微的那个境界。“道心惟微”,从物质精微,超越物质的界限,到了心灵的领域了,那就是道心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个“尽”字,“尽精微”就是指的,物质的精微到尽处了,这个超越了,超越到心灵的领域了,这是讲做学问的。
“致广大”,“致”,就是用功夫,你求学研究学问,你用的是什么功夫呢?学术的范围你要认定了,认定那个范围是广大得很,任可一个学问,都在你所求的,这个学问范围之内。哪一种学问,求到深入的都要尽精微,一个是广阔的范围来讲,一个就深度来讲,研究学问必须如此,这个是讲道问学这一条的。
“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高明”前面就是,用天来比喻,“高”没有界限的、无止尽的。“明”也是如此,一片大光明啊,这是“高明”啊。“高明”加一个“极”字,“极”是什么呢?极就是到了极限了,“高明”到了极限了,这个不仅仅是虚空,不仅是天,天还是有极限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科学虽然还没有,深测到这个太虚空有个界限,他还没有探测出来。但是就我们中国文化,这个道理上面来讲,我们所寄存,在这个太虚空的话,这个太虚空还是有界限的。太虚空以外还有太虚空,不只一个太虚空。太虚空,就是冥顽不灵的虚空,冥顽不灵的虚空,所以有界限的,就是我们存在,这个太虚空之中的人物,是有这个太虚空,在另外一个太虚空的人物,又有不同的,所以同样这个太虚空,有不同啊。这里讲“极”,“极”把所有的太虚空,都超越了。“极高明”,超越了所有的虚空,把这个冥顽不灵的虚空超越了,那个“高明”,就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有个太阳在照着很明,那不是如此啊。“本性”里的“高明”啦,至高无上的那个“本性”,发出来的光明,那才是“极高明”。
这一条指的就是“尊德性”,“德”、“明德”、“本性”,才是那样“高明”呢?那样的“高明”,你要想“极”,超越虚空这个界限,见到自己“本性”里面,那个性天,那个“明德”。那你怎么用功夫呢?“道中庸”,要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我们开始学的时候,你用功夫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就是讲中庸之道。必须用中庸之道,用“中道”,你有所偏的话,对于“尊德性”,这个“德性”你就求不到。这一条是就“尊德性”来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