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 及其广大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那么再拿这个山来讲,一座任何大山,它就是一卷石一卷石。手里捡起来一块小石头,那叫一卷石。山再高,你分析分析,也不过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把它聚合起来的。那么到了广大的时候,那个山上有草木在山上生,山上有很多禽兽居在山里面,还有很多宝藏,也由这个山“兴焉”。宝藏,山里面都有很多宝,这个矿物藏在那里面啊。

这个以外,还有水,今夫水,一勺之多,“一勺”是一个勺子,一勺子那么多的水。这个水,大海也好,江河也好,你分析它原来的成分,也不过是一勺水一勺水。及其不测呢?“不测”就是像大海海洋这样的,你也没有办法,测度它有多么广大,多么深厚。可是结果怎么样啊?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在这个河里面,海里面,那些水族动物。那些鼋鼍蛟龙这些,这都是水里的啦!都在那里面,河海里面生存。除此以外,“货财殖焉”,“殖焉”-在那里繁殖啊。现在大家知道,海洋里面那个财物是无穷的。讲这些做什么呢?就是前面举出来,圣人到了至诚的时候,他的至诚之德,可以配合天地那样博厚高明。这个天地,在这里举出这些事实来,天地这个山川、海洋,它不是本来就是这样,你分析这个天是昭昭之多,地呢?一撮土之多,山是一卷石之多,海洋这个水是一勺之多。那就是教我们,这是说比喻的,教我们,学圣人的这个至诚之德,逐渐逐渐地从小到大,从浅近的功夫,学到最深至高无上的那个德。比如说我们学中庸之道,开始前面那一大段很重要,那一段里面讲,教我们“致中和”。致中和,然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学中庸之道,从这个事实证据来讲,从一卷石之多、昭昭之多、一勺之多,一点一点开始学,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跟一切人来往,我们要学“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对待一切人,我们心里要和平的。拿和平地对待一切人,拿和平地办理一切事情,这就是从一勺之多,一撮土之多,昭昭之多,来学天地。我们儒家的学术,好处在哪里呢?不叫我们为难,我们一般人说学圣人,哎喔,那个圣人高高在上,那个圣人是无所不能了,什么事都能办,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学得到啊,一般人都有这个感受啊!那么这样一想的话,就不敢学了。认为圣人始终是圣人,孔夫子是孔夫子,我们怎么能够学得到啊。

这里告诉我们,你就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去学,学到成功了,孔子,我们人人都可以学到孔子,我们人人都能学到尧舜。下手的功夫,就是这里说的比喻,一卷石、一卷石的学,实际上,我们就是学这个致中和,学中和之道。那么我们学得对不对,就是我们自己,在日用寻常之中,在工作上、在生活上,跟家人相处,跟这个社会一般人相处,时时刻刻自己反省自己。我是不是在,这个中和之道上面,有没有功夫。假使说,我们跟人家说话也好,办事情也好,遇到不对的事情,我们就发脾气了,这个当下就要自己来改善了,来反省,这就是修中庸之道。从这里开始学,果然从这里开始学,我们就是,逐渐逐渐地走上天地之道。

下页:诗曰 惟天之命 于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