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圣人生而知之 贤人学而知之 顿悟渐修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那么圣人与贤人,不同在哪里?一般讲法,圣人是“生而知之”,贤人是“学而知之”,前面那个“自诚明”,是“生而知之”的,孔子就是“生而知之”,他很小的时候,在儿童的时候,跟邻居的儿童在一起,游戏的时候,他就带领很多儿童,在那里,表演这个礼,祭祀、各种礼节。在儿童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他是“生而知之”,除此以外,孔子很多很多事情,都是“生而知之”,虽然孔子他自己不承认,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我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实际上他是生而知之的。

再除了圣人以外,那就是“学而知之”了,“学而知之”就是要读圣贤书。一个“生而知之”,一个“学而知之”,不同处在哪里?“生而知之”我们要了解,孔子、文王、周公,一直从三代,追溯追溯到尧、舜、禹王到伏羲氏,这些圣人。各位要读经也好,读历史也好,他们都是,发明的事情多得很,伏羲氏画卦,他不是“生而知之”,他能够画得出来吗?画不出来的,他能够画得出来那些卦,他就是“生而知之”。轩辕黄帝,他发明的事情多得很。现在要问,这些圣人,他为什么生而知之?这就要研究了。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不能够“生而知之”,必须学了才知之?

那些圣人,他们也不是这一生,生下来,以前从来没有学,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不是这个讲法。孔子在这一生是孔子,在他这一生以前,他不知道有多少生多少辈,哪一辈、哪一生的,在人世间,时间没办法计算啊。长远的生生世世的学啊,然后学成圣人。所以在这一辈,也就是这一世,到这个人间来,他就是“生而知之”了,在这一世以前,他每一生每一世,都在那里学。学什么呢?学的就是把虚妄的,那种身心,学着要看破了,然后用修持的功夫,把那些假的东西,全部把它断除掉,断的干干净净的,那么他就成就圣人了。这也是他,多生多世地,在以前学的,学成就了,成为圣人了。我们普通人不了解他过去,只看他这一生,他是“生而知之”的,就这一生他“生而知之”,那我们没办法了解,必得了解他过去长远的时间,他学来还是从学习来的。

我们普通人,我们过去也是,生生世世地,多么长久我们自己忘记了,我们过去世可以断定地讲,我们没有像孔子过去那样好学。所以我们虚妄的这个心理,一直存在我们心中,我们把那个虚妄的心理,当做自己,当做是一个“真心”,因此我们现在,不能成为“生而知之”,我们必须要学习才知道,叫做“学而知之”,这是我们自己过去,不好学嘛。现在呢?好不容易,我们遇到圣人的这个教化了,圣人所遗留下来的这个“道”,由经书记载的这个“道”,我们遇到了,遇到这个道的话,那我们,好好地学,就要受这个教化,接受这个教育。所以叫做“自明诚,谓之教”,这个教是“学而知之”啊,“学而知之”,就是要问我们自己,肯不肯好学了,肯好学到“知之”,学到成功了,跟生而知之是一样啊。

按语:诚修有顿悟和渐修之别。圣人心地相对清静,稍修便悟,如六祖慧能,一悟便知。普通根性,只得次第渐修。另外,顿中亦有渐,渐中亦可顿。

下页: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全性起修 全修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