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依乎中庸”,“依”就是依照,依照中庸之道来学《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所谓“遁世”是什么呢?“遁世”是…,隐藏起来,隐遁起来。隐藏起来的时候“不见知”,“不见知”就是不被人家知道,“而不悔”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懊悔的。这个“唯圣者能之”,唯有圣人能有这种修养,他能办得到,普通人很难。这个为什么要这么做?学中庸之道,你怎么个学法子?这就是顶着前面来的,我们学中庸之道,在哪里学呢?就是跟普通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这些表现,我们跟一般人一样,就是所做的这个道理,处处是合乎自己的理性。
就是顺乎自己的“本性”,顺乎自己的“本性”,是怎么个顺法子呢?就是前面第一大段讲的,非常重要,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就是平常在家里也好,到外面跟社会的一般人相处也好,我们的修养,一切都是跟人家和谐相处,遇到任何“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自己马上把它节止住了,这就中了节了,这叫“和”。这种“和”,自己表现自己的修养,外表上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没有什么,很奇怪的行为出来。
这样做的时候修道之人,就像古时候隐士一样,隐士有小隐、有大隐。小隐是什么呢?跑到山林里面去隐,大隐是什么呢?不必,不必到山林里面,或者就在朝廷里面,也照样在君主那里,在朝廷里面做大臣子。或者就在人世间,在社会上跟普通人相处,这就是真正的隐士。在这里讲“遁世不见知”,你就在社会人群之中,修养中庸之道,你自己修养自己的内心,修“发而皆中节”,修得好,由这个“和”到了“中”。自己知道,人家不知道,“遁世而不知”,“不知而不悔”你自己也不感觉懊悔,这就是《论语》一开头就讲,“人不知而不愠”,这个不是普通人,能够办得到的。是“唯圣者能之”,圣人他能够办得到。圣人办得到这句话,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办得到的。
古人有举这个例子,比如说,在那个时候,苏秦、张仪,他的学问就是“素隐行怪”,他在没有得志的时候,他心里忿忿不平的,他到处求着让人家知道,让人家了解他,所以到后来,他被人知了,游说、纵棋捭阖的,把天下闹得是天下大乱。相对地来讲:像舜帝,舜帝在尧帝没有发现他的时候,他在自己家乡里面。“舜耕于历山”在历山耕田,又在河边做陶器,做农人、做工人。他就在民间跟一般人一样的,一般人也不了解他,他也“不悔”,也没有什么懊悔。到后来尧帝见人家推荐他,把他请去了,他做的事情,也是按照中庸之道去做,表现他的能力,表现他的智慧。尧帝把两位女儿,嫁给他做他的夫人,他也不表现,喔我,尧帝帝王的小姐嫁过来的话,我做帝王的驸马了,那还得了,那应该就是享受,与众不同的这样待遇了。但是他不这样,他把尧帝的两位小姐,送到自己的家乡,让她待奉在家中的父母,跟一般的夫妇之道完全相同。舜帝是圣人,他能办得到,他就是,“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不但“遁世”在没有得志的时候“不悔”,得志以后,他还是照中庸之道这么行,这就是圣人能够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