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下面就举比喻,一个人“莫不饮食也”,“莫”是当无字讲。没有一个人,他不饮食,饮就是喝水、喝茶,食就是吃东西、吃饭,这叫饮食。可是呢?人人都饮食,“鲜能知味也”,“鲜”当少字讲,“能”少有人、很少人,能知道饮食之味。当然也有特例,如齐桓公的大厨师易牙。易牙能够调和五味。五味是甜、酸、苦、辣、咸,这个五味,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五味谁不知道啊?没那么简单。这个五味的时候,比如说拿甜的味道来讲,这个甜味道从哪里?这个甜味从哪里出来的?你就是从台湾制糖的,用甘蔗制糖的,你这个甜味是从甘蔗里面,那个甜的出来呢?还有用麦芽制的糖,你这个甜是从麦芽制的甜味啊,还有其它的各种甜的,食物里面提炼出来的?易牙他知道,这个甜味从哪一个食物里面,提炼出来的,他就知道。咸的、酸味道、辛味,辛就是辣的,通通知道。不但五味能够知道,一般讲这个水,水是没有味道啰,但是易牙,这个水的味道他就知道,水味怎么知道啊?这个水是从井里出来的水,从山上的泉水,山上流出来的水,河流里的水,池塘里的水,他能够明了。

还有南北朝苻坚的家族有一个人,叫做苻朗。他吃的鹅,吃的鹅肉,他知道这个鹅,他是纯白的白鹅呢?这个鹅上面还有其它的羽毛,间的,除了白的以外,还有别的羽毛在之中,他都能能辨别出来,其它的例子就不必多举了。那么就是说,“鲜能知味”,知道这个饮食之味的人是有的。但是多数的人,不能知道这个味的,这个饮食之味,不能知道。在这里,举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就是孔子在前面讲的,“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就是在这里讲这个中庸之道,明了这个中庸之道,难啊!真正明了中庸之道的话,太少太少了。

拿这个比喻,我们一个人每天都是做事情,每天都研究世间的那些事情,每一椿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尽管我们每天在那里做事情,也求学,求学就是明了学问、道理。你要真正问他中庸之道,他不了解,你叫他照中庸之道来实行,他更不了解,更不知道。中庸之道是什么呢?中庸之道就是直接通达本性,你问他,人人都有这个本性,人人都可以通过中庸之道,明了自己的本性。我们普通人,虽然从本性里面出来这个言语、行为,但是被后来,我们不明了这个本性,被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把本性遮盖了,自己不知道。用一个比喻,你这个水本来是清洁的,那些污浊的东西一到清水里面,把它污染了,不明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说我们每天都饮食,不知道自己真的味道,这个味就是比喻我们的本性。

下页:以饮食知味来比喻道 知之难 行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