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道之不明也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这个中庸之道,不能够明,明就是明了,大家都不明了这个道理,不明了这个道理你说“行”,那就更不行了。凡是一椿事情,你叫人家,照这个事情来实行的话,当然他先要明了,这个事情的道理,他才肯这样做,不明了道理他就不干的。所以这个明是什么呢?“我知之矣”,孔子说我知道。我知道那是,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贤者也是包含知者在内,偏重地讲,偏重明了道理的讲,那就是知者,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这个道理,中庸之道,他明了。但是明了,为什么过之呢?愚者是智慧不够他就不及,他不明了道理,不明了道理的话,这比较容易懂,知者他的过之,所谓“知者过之”,比如说这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讲中道,中道是什么呢?既是不能过,又不能够不及,在实行这个中庸之道,固然是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解释明了这个中庸之道的理,也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

那个智慧高的人,他往往把中庸之道一解释,解释得非常玄妙,太过于很玄很妙的,把中庸之道讲得非常深奥。讲得深奥的话,你想想看,你叫一般人,你把明了这个道理解释,一般人不懂啊。既是不懂的话,知者本人解释得那么高,他本人也是明了得不够透彻。真正明了得透彻的话,从哪里开始明了呢?你就从浅近的地方的来明了,从浅近的道理,一直通到最高深的道理。这样你自己明了这个中庸之道,也是很稳妥,你把这个道理告诉别人,你把这个道理告诉别人,别人也不会误解的。比如说孔子讲的道,这个道是最高的一个道,就直接讲人的本性,一开口就跟人家讲本性,谁懂呢?所以孔子讲这个“志于道”,先不讲“志于道”,就讲这个德。德比道要浅一点,好懂一点,但是这个德也不那么容易明了。然后就讲仁,仁义道德的仁,仁呢?还是不大容易明了。那么就讲礼,礼就是“游于艺”的艺,在六艺之中第一个讲礼。所以孔子教人家学礼,礼是很浅近的,虽然很浅近,但这个礼,它就通达仁,通达德,以至于通达道。所以在《礼记》的《曲礼》里面讲,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你要行持,你要学道德仁义,必须从礼上面来学,你不学礼,学不成功的。不但在行持上面,是从礼上面开始,你就是讲道理,也先从礼上面开始讲。把礼开始讲清楚了,一步一步引导到仁、到德、到道上面去。这就非常稳妥,不致于叫人家,你一开始讲道,人家不明了,不明了就发生很多的误会,解释错误了。解释错误,他在实行的时候就有偏差,那就有很多很多的偏差出来了。

所以在这里讲,“道之不明”,孔子说我知道,知道这个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贤者过之”,也就是贤者必然是有智的人,他一解释就是超过了,超过了一般人能够,能够理解的那种程度。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道的时候,一开始就讲得非常深奥,这样的深奥,自己也没有确实明了,所以这是“过之”。不肖者、还有那个愚者,他呢?不及。他对于上面的道理,不能够明了。有这两种情形,所以中庸之道,不能够明了。一般人不能明了,那就是行,就没有人能够,照那个道理行得好,讲到这里。

下页: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