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圣人致中致和 学圣人解决万古愁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那么一个中、一个和,中那种境界,圣人就可以办得到。圣人不管单独在家,还是外面教化众生,无时而不中。中国古代这些圣人,如唐尧、虞舜,以至夏商周三代的三王,禹王、成汤王、文王、周公,以至于孔子,这些圣人。孔子以外,以前的那都是有位,有圣人之位的,这都是做天子的,又有圣人之德,那当然不必说了。凡是圣人,他都是能够得了这个“中”。例如圣人周公,历史记载他,洗头发的时候,还没有洗完人家外面来拜访他,他要把头发绾起来,去接见客人,这个客人走了,他又来洗头发,还没有洗完成,又有人来求见他,他又来接,接了之后再洗头发。这一而再再而三,洗一次头发,有二、三位客人来求见于他。在吃饭的时候,一餐饭还没有吃完的时候,也是有人来有事情要来跟他商量。好几次来接见人家,他在吃饭,吃饭有人来求见,这一口饭还没有嚼烂,不能够吞下去啊,把这一口饭菜吐在碗里面。等到客人走的时候,他再来吃。这个还没有吃得饱的时候,下次又有客人来了。所以历史上记载,“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绝对不会不悦,他这个心里就是一个中,中就是这个理性在那里起作用啊!所以圣人无时无处而不是中。

那个“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呢?这个普通人也做不到,这个就是学《中庸》的人,你要学圣人嘛!学《中庸》的目标,就是要学成为圣人,那么学成圣人的时候,一般讲《中庸》的人,就忌讳讲的话,他就是说,学圣人就是圣人了,学圣人有什么好处呢,他就不讲了。这个跟各位说,我们研究学问,按照这个事实讲,按照真理讲。儒家讲成为圣人,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生死大问题要解决。我们人在世间最苦恼的就是,生了有死,人人都有死,死还没有了,死了之后又有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个生死不能了的,这是最大的苦恼。儒家的学问讲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解决这个,最大苦恼的生死问题。这个生死问题,在古人那些文人,这些诗人都知道。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序文里面讲,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也不忌讳啊!他讲啊!这个李太白的时候,在他的诗文里面讲,“五花马,千金裘”,他自己没有那些好马,也没有千金裘,作诗的时候,他是一团富贵之气就有了。他说我有这个五花马那样好的马,有千金的裘,那个皮衣,“呼儿将出换美酒”,叫我的儿子拿去,把这个拿去,拿去卖掉,卖掉换美酒来。干什么呢?“与尔同销万古愁”,与你一同销除万古之愁啊!什么叫做万古之愁啊?一般讲李太白的诗,万古愁就是万古愁,万古以来人人所愁的,万古以来人人所愁的是什么愁啊?他就不讲了。万古愁就是,人的生死不断的这个愁啊!这些古人都是,感受得最痛苦的事情。

所以在学中庸之道,要学圣人,学圣人就是要解决万古愁的。知道死生亦大矣!人人都感到悲痛的事情,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古代那些有天子之位,有圣人之德。像是尧舜禹汤,他们都是没问题啦,生死都早就了了。他们在政治一方面治天下,一方面教化,办教育,教化,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教人家学圣人,学圣人的目的就是了生死。孔子更不必说,孔子他整理的六经里面,五经里面,处处都有这个道理在当中。所以孔子主张,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人家学道,学道学成功就是成就圣人。

那么这样看来,我们学《中庸》的人,就是要学成圣人,学成圣人的时候,从哪里开始学呢?就是从“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这上面下手。我们时时刻刻地,跟人家相处,或者单独的自己在家里,自己没有事情的时候,心里起了任何情绪的时候,自己马上要知道。就把它能够中节,自己节制起来。求其自心中一个和啊!你时时刻刻能够和呢?这就把喜怒哀乐这个烦恼,把它平伏下去了,伏得往这个烦恼了。所以儒家学圣人的功夫,初步的功夫,你就是要学着伏得住,自己这些烦恼。这一句,你正确的认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要学着伏住自己的烦恼。烦恼伏得住,永久伏住,让它不起来的话,你就慢慢地就是能够到了,中的这种境界。当然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办得到的,虽是办不到,但是在开始做的时候,就在“发而皆中节”,就在中节这上面用功夫。

下页:中 天下之大本;和 天下之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