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守信失信 辨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溢栖法师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章里面说了三桩事情。首先是说“信”,这个信要合乎义,合乎义的信则可以守,就是说到可以做到。换句话说,如果信要是不合乎义,不妨失信,那个失信不算是失信,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往往有一些人,在佛法里面讲叫偏陋,偏见、陋见。与人有了约会,一定要讲求信用,宁死也不失信,这一段话在此地跟我们佛家的戒律是相类似的。这都要问一问守信合不合乎理,合理的守信是应该的;不合理的守信,信要不近于义的话,那就可以失信,可以不必守信。就得问它合不合乎义!“复”字就是践履的意思,就是实践的意思。

我刚才讲了,这一段与佛家的戒律是相同的。因为“信”这个字也可以说是儒家的五戒之一,五常“仁、义、礼、智、信”里面,它有“信”这一条;而且这个字在儒者来讲非常重视,“人无信则不立”。所以一个人一定要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与人有约,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以后就没有人能够信用你了;到社会上,一般人都不信任你,你在社会上立足就相当困难了。这是五常之一!

在儒家的五常就是佛法的根本戒,我们五戒里面的根本戒的“不妄语”,就是儒家“信”这个意思。虽然是这么要紧的戒条,但是佛法里面的戒条是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通达“开遮持犯”的道理,才晓得不妄语是如何的修持法。

譬如,戒经里面讲有一个猎人追杀一只猎物,这个野兽跑到一个叉路上去了,猎人追到这个地方来,于是问你:“你看到那个野兽没有?”你说:“看见了。”这是不妄语。“牠从哪里逃了?”你也老老实实告诉他:“从那边走了”。

好!猎人追到那个地方去,必定要把牠捕杀了。在这个时候虽然你是不妄语,守了这条戒,可是是帮助猎人杀生了。在佛戒里面它不是这样的,它可以欺骗那个猎人,明明看到野兽从东边走了,他可以跟那个猎人说:“那个野兽从西边跑了。”猎人往西面追了,这是妄语;虽妄语,救了一个众生的命。这个意思和此地这一句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信一定要合乎义、要何乎理;如果不合理的这个信用,可以不必兑现,不算是失信。

这样说来佛法里面的戒律有“开遮持犯”,儒家也不例外!举这一条,条条戒律都是活活泼泼的;我们不能看这一条就明了这一条,必得要举一反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每一个德目都是活活泼泼的。所以一定要看义之所在,以这个为标准。

下页: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 远耻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