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这是很重要的,世间学问着重于实在、真实,出世间学问更是讲求真实。这个真实就是“仁”。我们讲“仁”,你看植物,桃里有桃仁,杏核里有核仁,仁是生机,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死的,那就变成麻木不仁了。
仁要怎样求得?换句话说,真实要如何修学才能够得到呢?这一定要懂方法、要懂步骤。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跟孔老夫子所讲的,可以说没有两样。孔子教我们从格物、致知下手;佛教给我们四弘誓愿,从断烦恼、学法门做起,“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格物,“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致知。所以不从格物致知上做功夫,仁怎么会得到?真实不能现前。
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这是开合不同而已。儒家所讲诚意、正心,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佛道无上誓愿成”。诚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深心,这是心地功夫!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夫子之道跟释迦牟尼佛之道,没有两样,都是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换句话说,我们如果离开巧言,像佛菩萨这些圣者们,是一个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就要从这里用功。
末后一条说:“巧言则凡著书立说,不本之躬行心得者皆是。”这也是巧言。这一句我们尤其要特别注意,什么叫做“著书立说,不本之躬行心得”?“心得”两个字非常重要,我们在后面小注写着:“心得者,悟入实证也。”所以世尊是亲证诸法实相,成佛以后才说法,他所说的法是躬行心得,就是亲证的境界,句句真实。孔老夫子也是如此,也是躬行心得。《四书》,除了论语、孟子之外,有大学、中庸。而大学、中庸本来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的大儒朱熹将《礼记》里面这两篇特别提出来,与论语、孟子合订成一部书,提了名字叫《四书》。告诉我们这四种书,这四部是人生必读之书!只要是中国人,最低限度都要精读这一部书。
“中庸”是古圣先王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的道理,真实的道理,所以这是属于理论;而“大学”正是“中庸”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理法,中庸是理法,而大学是行法;也可以说,一个是理论之精,一个是实行之精,行解相应!“论语”,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实行,亲自做到了,依照“大学”的方法做到了,从这个方法证得“中庸”的理论,是他躬行心得;“论语”是孔夫子的躬行心得,这个里面说的是圣人的境界。孟子也是躬行心得,示现的是贤人的境界。如果用佛法来看,孔夫子示现的“入法界品”,是佛所证得的境界。孟子也入了法界,是菩萨法界,是菩萨的心得。从前读书人,读书志在圣贤,孔子、孟子就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