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儒家三纲八目与佛家三菩提心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溢栖法师

有能学,当然有所学。所学的是什么?所学的就是能学的。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而学?在儒家讲三纲八目,《大学》里面所说的三纲八目就是所学。问你学什么?就是学这个。三纲是什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学这个。在佛法里面,明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觉他,止于至善是觉行圆满。所以,你学佛,你学什么?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学这个!总而言之合起来讲,就是学明心见性。儒、佛是一样的,明德就是见性。明德上再加一个“明”,可见得明德已经不明了。所以我们学的目的就是把明德恢复起光明,是求这个,这是“自觉”,自受用。自己成就之后,再教化别人,这是“觉他”的工作,这是“亲民”。何谓“止于至善”?就是这两者不二,自觉就是觉他,觉他就是自觉,不是两桩事,是一桩事情,这才是至善。把它分作两截,不是至善。你看看,小乘人自觉,不觉他,分作两截;权教菩萨觉他,不知道自觉,也是两截;这都不是至善。止于至善,那是大菩萨们,实教的菩萨,明心见性,他们是止于至善。

自觉,我们用寂照的话来说,“寂而常照”这是自觉。“照”是一切境界明了,心是定的。自觉注重在体上,从体起用,这是自觉。觉他是“照而常寂”,这是摄用归体,自己得受用。你看,从体起用也是自他都得利益;觉他的时候,从用归到体,还是自他两益,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自他分成二,这是迷,不是觉,有自有他,谈不上学;几时到自他不二,觉照同时了,这就是止于至善。这是用“三觉”来讲。

如果在大乘法里面用“三菩提心”来解释,也很贴切。“明明德”就是清净心,心之德是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亲民”是慈悲,“止于至善”是平等。平等心是“直心”,有慈悲的,也有很凶恶的,凶恶恶极也是直心。见了性,善与恶那是手段,教化众生的手段,接引众生的手段,度众生的方式。他的用心都是慈悲,都是想成就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要懂得的。

这是说外道的我是虚妄的,凡夫的我是虚妄的。小乘的我也有问题,小乘执着天真涅盘,以为真我,还是错误。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好,小乘的境界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影事”,一句话道破,小乘执着的我是偏见之我。菩萨有没有执着?菩萨有执着,菩萨若无执着亦无众生可度。清净心是“深心”,自受用的深心。“大悲心”是亲民,是慈悲心。

这就是说出学佛要知道纲领,我学的是什么?从三菩提心来说更为明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学“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就是学问。

下页:三纲八目 格物致知 定慧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