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大学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徐醒民《大学讲记》

下面“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前面讲那个“机”,“其机如此”,“机”是一个‘动机’,‘动机’在心理,微微的一动,它对于外面就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在家里是不是讲这个“仁”,是不是讲这个“让”。自己作家长的人,那就时时刻刻,要起的念头自己就要反省,我的念头是不是合乎仁,我的念头我对家里的人,是不是都能作到让,这个“机”如此。这一个“动机”,在家庭里面,它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到了治国也是如此,作国君的人,把这国家治得好,或是治不好,就在这个“动机”,在一念之间。一念是“仁”,一念是“让”,那么这个国家,全国人都受他的影响,跟着‘学仁’、‘学让’。“一人贪戾”的话,也是在转念之间,一个念头起来要贪图那些,不正当的东西,一般国民也就跟着学了。拿我们现在好懂的话来讲,作国君的人,重视的是‘功利主义’。‘讲仁’、‘讲义’不重视,那么他自然的影响到国民,也就是讲‘功利主义’了,这个“机”就在此。

下面就举出历史上的,事情来印证。“尧舜”那是圣人,他呢?“率天下以仁”。尧帝是拿“仁”,他把天下人,民生的疾苦,都放在自己心上。他到后来把天下让给舜,舜也是如此,都是以“仁”来治天下,“率天下”就是,他自己以“仁”来治,实行‘仁政’。率领天下的话,就那这个“仁”字,“仁”来教化天下人。所以他实行‘仁政’,他用的人也都是跟他一样来学“仁”,他的朝廷用的大臣子,都效法尧舜。从尧舜本人到朝廷的臣子,都是一体的、都是“仁”,因此天下人,都效法“尧舜”,形成一个风气,上行下效。

反过来说“桀纣”,夏桀王,殷纣王,“率天下以暴”暴虐之道,暴虐之道,你看在历史记载里面,他怎么样残害贤人,残害忠臣,对于一般人,也是残暴不仁,这是夏桀王、殷纣王,“率天下以暴”,他自己用残暴来治天下,他用的人也都是,残暴不仁的那些臣子。所以“而民从之”,一般人民也效法,他这种残暴。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这就是说,“尧舜率天下以仁,”民从学仁,“桀纣以暴”呢?民来效法这个“暴”,反过来讲,“尧舜”自己是以“仁”,如果他叫天下人‘学不仁’、‘学残暴’,那民众是不会从的。“桀纣”自是用‘残暴’来治天下,他如果要叫天下人‘学仁’、‘学礼让’,老百姓也不会,听他的命令,所以“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故”就是把上面的意思,说明了之后就讲了,君子包括国君,以及帮助国君治国的臣子,以及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称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有诸己”指的前面,“尧舜率天下以仁”,也就是前面讲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讲仁’、‘讲让’,“有”,自己‘有仁’、‘有让’,“有诸己”,“诸”这个字是一个合音字,拿两个字的音合起来变成这一个字,这一个字就等于,是两个字,“诸”是之于这两个字,之乎也者的“之”,于就是在,当在字讲,在那里。‘之于’什么呢?‘有之于己’,“有之”的“之”字,就代表古人讲的那个,郑康成注解的,‘有之于己’,自己有了“仁”,有了‘礼让’。自己‘有仁’、‘有让’的这种修养,有了。‘有之’,“之”这个字就是代表自己‘有仁’、‘有让’。“诸”,‘之于’,‘于己’就是在自己,有这个“仁”、“让”在自己。

这句话意思那就是说,君子自己有仁、有让,“而后求诸人”,而后来教人家,要求人家。要求人家什么呢?“求诸人”也是要求人家,在修养这个“仁”,修养这个“让”,“求之于人。无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就是自己没有“贪戾”,没有‘暴虐’,自己没有。自己办政治,绝不‘贪赃枉法’,也绝对不会实行,‘残暴不仁’的这个政治,这个通通没有。没有的话,然后才能够“非诸人”,看见人家不讲“仁”“让”,可以“非”,“非”就是指责人家。那就是说一切要先有,自己有好的品德,然后可以教化人家。自己没有那些,罪恶的事情,然后才可以指责人家。

下页: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