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著作导读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宋明儒学之《中庸》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从太宗到仁宗这个时代,从智圆到契嵩,与这些佛教大德在推进《中庸》影响的同时,在政治的层面,也出现了一股推动的力量。这个政治的力量是多方面的。科举考试最高是赐进士及第,从北宋太宗时候开始,皇帝往往要赐文给进士。如太宗皇帝赐给进士及弟的就是《礼记·儒行篇》,他们认为在个人修身方面《儒行》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到了仁宗皇帝的时候改为赐《中庸》,还要宰相在堂上高声宣读。赐进士及第《中庸》,然后受赐者,回去要把它书写在你的壁间,作为座右铭写在墙上。这是风向性的,皇帝赐《中庸》,当然士子都要学习《中庸》。

在仁宗给进士及第赐《中庸》之前的十几年,北宋真宗时代的省试已经开始用《中庸》命题。如范仲淹的省试答题就是“自诚明谓之性”,他也专门写过论“率性诚明”。这个风气从真宗到仁宗已经形成,非常倡导对《中庸》的学习。当时的儒学者像范仲淹,他不仅在考试里边答过《中庸》的卷子,还专门写过与《中庸》思想有关的论文。所以《中庸》在当时很受重视。北宋道学家张载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讨论兵法、研究兵书,关心国家边境的安全。那时候,范仲淹在陕北做官,他就上书去拜见范仲淹,陈述他有关西北用兵的一些主张,结果范仲淹让他回去好好读《中庸》。范仲淹让张载好好读《中庸》,这不是无缘无故的,不应理解为个人的一种偏好,说明这个时代,《中庸》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但这也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就是皇帝亲自来推行。所以到理学家程颐评论以前赐《儒行》,说“《儒行》全无义理”。显然,他是为仁宗赐《中庸》叫好,认为《儒行》没什么义理,《中庸》才讲义理。

但是仁宗赐《中庸》出于什么目的?这个恐怕跟张载,包括程颐等理学家讲的《中庸》有所不同。因为理学家讲《中庸》是从心性修养这方面讲,但是仁宗赐《中庸》,是出于政治考虑。北宋儒臣邢昺在经学上很有造诣,他有一次在崇和殿,就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当时是真宗时期,真宗的崇和殿壁上挂的是《礼记图》,就是把《礼记》画成画,有讲解,其中就有《中庸》篇。其《中庸》主要取的片段是“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说治理国家的大囧琺有九项最重要的措施。所以邢昺在崇和殿跟真宗讲话的时候,就指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因陈其大义,上嘉纳之”。真宗表扬了邢昺,而且接纳了他的看法。所以在北宋,从真宗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对《中庸》的特别重视。到仁宗赐《中庸》,当时的关注点应该是治国理政的问题,这与道学家后来重视的心性修养角度是不同的。邢昺是很重要的儒臣,他的关注点跟当时君主对《中庸》的关注点是接近的,他们更注意阐扬《中庸》治国理政的思想。

下页:宋明佛学与《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