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了一个原则,这个就是谋略学,后来应用于心理作战、文化作战,以及各种作战谋略学中,都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他说,“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这个“渊”就是水潭,“驱”就是赶,用竹竿去赶鱼。譬如我们修一个养鱼池,通溪流,想从溪里赶些小鱼到我们的鱼塘。这时只要买两个水獭放到溪流中,小鱼为了躲水獭,自然游到水塘中了。因为水獭这个动物是专门吃鱼的。
中国古人相传,水獭成了精,专门在人夜睡的时候来压睡梦中的人。如果你床头放一条鱼的话,水獭精据说就不来压你,它去吃鱼去了。
关于水獭精吃鱼,有一个典故。水獭把抓到的鱼摆成一圈,它在中间到处看,好像对鱼磕头。这在文学上叫做“獭祭”,因为古人看到水獭在拜鱼,所以叫“獭祭”。实际上它要吃鱼,等它玩弄够了才吃。
为什么讲到这个呢?因为现在人写各种文章、各类书,那个形式就像是獭祭,就是这个玩意儿。譬如写文章,引据拿破仑怎么说的,叔本华怎么说的,然后列举一大堆参考书。这样的方式,在中国古人认为是丢人的,称之为“獭祭诗书”。獭祭诗书在《礼记》上叫做“记问之学”,你懂得的都是数据而已。《礼记》上讲,当老师的有个规定,“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记问之学只是知识,不是学问。可是我们现在拿学位的,要批注,就是学獭祭的本事,一篇文章一定要有个来历出处,没有出处是不行的。
我现在也变成这个习惯,因为跟现代人学会了;像我们当年写文章时,如果后面注一个出处的话,会被老辈子笑话的。为什么?因为老师会说:你认为我这个老师看不懂吗?难道你读的书我没有读过吗?
孟子讲,所以啊,要把这个鱼赶到深渊里头,不要人去赶,你只要养两个水獭,鱼怕水獭,就通通躲到这里来了。在丛林中要想养鸟,要人去赶鸟来多麻烦,你养一个专门吃鸟的鹞子,那些鸟都躲到你这个地方来了。他说历史上记载商汤与周武王时代的老百姓,为什么都向汤武这边逃呢?“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老百姓赶到汤、武仁政的地方,就是夏桀与商纣。所以鹞子也好,水獭也好,都是坏蛋,他说你要行仁政怕没有群众吗?假定你的对手和敌人是一个坏蛋,老百姓自然都逃到你这边来了嘛!换句话说,替自己增加势力的,正是敌人这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