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与尽心篇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乡原的表现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这里还是上面所述,孟子与万章师生之间的那一次对话,讨论了狂、獧问题之后,万章紧接着,又提出一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问题。万章首先引用孔子所说关于“乡原”的话,去问孟子,什么样子才是“乡原”?“乡原”是我国文化中一个特有的名称,现在我们谈话时,也常常会说到这个名称。他说:孔子曾经说过,“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对于经过我的门口,而不进来的人,我对他们当然遗憾,只有“乡原”这种人,我是不会遗憾的,因为“乡原,德之贼也”。请问,什么才叫做“乡原”?

孟子说,“乡原”这种人,有知识,也受过教育,好像学问、人品也不错,可是没有建立人生观,没有人格,平常却信口批评圣人。这一类人,“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说了一些尧舜之道,事实上又做不到,而他们的行为非狂即獧,又不能和他们口中所说的尧舜那样。他们把古人都抬出来,如何如何,自己却不做尧舜,只叫别人当尧舜,“嘐嘐然”,嘴里的大话很多,一辈子想救世界,教化人,结果没有人同路,也没有人真信他。这类人认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顾到现实,自己一辈子活得好就可以了。

孟子说:这一类人,不但向现实低头,而且还“阉然媚于世”,讨好现实。后世的人叫这种人为“阿世”,态度“阉然”,不男不女,没有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如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没有中心的人品。假如是在现代的会议席上,当争议发生时,他会说双方的意见都好,大家综合一下就好了。这就是“乡原”。他没有对就说对,不对就说不对的气魄。反正他不得罪人,也怕得罪人,如果骂他两句,他会说:你大概有点误会,我们都是好朋友,你骂两句也没有关系。

万章说:老师,你这样一说就怪了,“原人”是好人,一乡的人都说他是“原人”,一个人在一乡党之中,如果做到被公认为药中甘草,是和事佬,不反对别人的意见,以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人云亦云,貌似良善的话,孔子为什么会说他是道德之贼呢?

孟子说:这种人“无举也”,别人骂他是贼,都反对他,他也不脸红,不难过。“刺之无刺也”,他软瘫瘫的,正如禅宗祖师骂人“皮下无血”,是凉血动物,没有血性,刺他一下,不痛不痒。“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别人觉得怎样好,他也就怎样好。人说不可以穿长袍,他明天就脱了。“居之似忠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忠信——拜托他事情,满口答应,过了好几天却毫无消息,再去问他,他说慢慢来,再想办法。请他写封介绍信,他也满口答应,不管有效无效,反正他做好人,写了算了。“行之似廉洁”,他的行为看起来,似乎也干净,送他一点东西,他说不好意思收,不要,不要,但小的不要,大数目也可以要。

几十年前,这类人被称作“汤圆”。抗战时期在四川,听到人们叫这类人“水晶猴子”。有事时,想到某人是“汤圆”,就说把汤圆找来,事情好办,因为汤圆又圆又软,任人挪拿,对于这种作风,他还自以为很对,做人成功了,绝对不讲人生的大道理。总之一句话,这种人,看上去有学问,有知识,以不得罪人为原则,面面讨好,没有是非观念。当然,他心里对于是非明白得很,但他的行为,并没有是非观念。闽南人叫做“搓汤圆”,上海人叫做“和稀泥”。

在李宗吾的《厚黑学》中,最后就说到这种人。孔孟之道痛恨这种人,但是时代到了某一阶段,这种人是非常多的。所以人生之道,在儒家是道德,就是佛家的戒律;戒律的道理,就是明辨是非,明辨善恶,任何思想行为,不可以马虎。儒家坚持人格、道德必须要有自己的标准,不可以苟且,不可以忽视,否则就是“乡原”。

“乡原”之所以是“德之贼”,因为“乡原”的作风,和道德的行为,在外表上差不多,很相像,那就是《西游记》上,孙悟空在小雷音寺,遇到乡原佛,也上了当。孙悟空这个水晶猴子,那么聪明剔透,遇到任何妖怪也不吃亏,只有遇到这个与真佛很像的假佛——乡原佛,他吃了亏上了当。

孟子说:孔子曾说过,一个时代,不论文化、学说、社会、政治,乃至做生意,最讨厌、最可怕的是大概、好像、差不多,等等,简直分辨不出是肯定还是否定,实际上这就是大奸大恶。“恶莠,恐其乱苗也”,就像种田的人,要将莠草、稗子拔掉,以免混乱了真正的秧苗。“恶佞,恐其乱义也”,这种恶佞的人,见风转舵,看起来很像够朋友,做事适当,而往往是助人之恶。“恶利口,恐其乱信”,能说会道,擅长辩论,一张口说话,歪理千条,一句话可以把一个国家,送到灭亡的路上。“恶郑声,恐其乱乐也”,那种靡靡之音,听起来很好听,但对整个社会风气,影响太大。“恶紫,恐其乱朱也”,古代认为朱——红色,是正色。现在所说的原色,其实在我国几千年前,已经有了颜色的分类,确立了原色和变色的原理。紫色为变色,但是很悦目,把朱这种正色的光华,在视觉上遮盖了。

后来清朝人们作文章、说话,都不敢引用“恶紫,恐其乱朱也”这句话,因为清代有人作了一首赏紫牡丹的诗,引用了这句话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照理说,上一句是引用这句话,咏花的颜色;下一句因牡丹花素有花王之称,这两句诗,用来咏紫色的牡丹,用典是最为贴切的了。可是清兵入关,蓷勫了明朝,而明朝的皇帝,又刚好是姓朱,所以就有人指为是讥讽朝廷,报告到清廷皇帝那里,而兴起诛九族的文字大狱。另外还有人的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句子,同样被认为有反清的思想,因而大兴文字之狱。这是讲到这一段想起的故事,顺便提一下,当然与《孟子》的本文,并没有关联。

《孟子》这里又引用孔子“恶似而非者”的话,最后一句是“恶乡原,恐其乱德也”。中国文化是绝对反对“乡原”的,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人格;知识只是谋生技能的养成,千万不要变成“乡原”。自古以来,知识多了以后,很容易走上“乡原”的路。

所以君子之道“反经而已矣”,“反经”不是反对经,而是返回正常。韩愈的学生李翱,学了禅宗以后,了解了人性本性的道理,写了一篇题名《复性》的文章,复性就是“反经”。“经”就是常,就是正。社会到了混乱的时候,一个知识分子的醒悟,能够使文化、思想、风气,从混乱中返回到正常,就是“反经”。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反经”,“经正”,人生的常道一正,“则庶民兴”,所有人类社会,都跟着走上正路了,邪见自然没有了,奸佞的人也没有了。

这一段是全部《孟子》的结论。下面最后一段,是孟子的感慨。在前面《公孙丑》章,孟子曾经提到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里,孟子的话,说得更具体了。

下页:孟子的感慨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