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音乐故事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文献文物中反映的音乐起源问题
来源:中国音乐故事 作者:

1) 关于声乐起源的史料记载

关于最初的歌曲形式,《吕氏春秋·音初篇》记有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涂山氏女所作的《候人歌》,其词为"候人兮猗".在这四字歌词中,仅以"候人"二字表达一种心愿,后两字只是因感情的激发而发出的感叹.后人分析这是"音乐的萌芽","孕而未化的语言".这反映了歌曲产生时音乐音调与语言声调融为一体的密切关系.这也是最古老的情歌。

东汉《吴越春秋》记载有传说是黄帝时期的《弹歌》.其词日: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反映了史前氏族社会的狩猎活动,记录了从制作工具直到猎取食物的各片断剪影.其形式规整、简洁且富于节奏性,可作较成熟的古歌来看待。

2) 关于乐器起源的史料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出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冒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兽."这里包含着古人关于音乐起于对自然界"山林溪谷之音"的模仿,或受到启发的认识有关.同文还提到以兽皮蒙在缶上制成的鼓类乐器及用石片磨制成的敲击乐器磐.《礼记·明堂位》记载,"伊耆氏"使用的乐器有"土鼓"、"磐籥"等击乐器与吹管乐器,反映了与当时生产技术相应的乐器制作能力。

3) 出土乐器反映的原始音乐型态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早期遗址发现有距今約八千年左右的成批骨笛,有七个音孔,能吹奏具音阶结构的音列,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乐器,可谓竖吹管乐器的始祖.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骨哨,由禽类骨制成,哨上有若干音孔,音色圆润,属横吹类管乐器。

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两枚呈橄榄形的陶埙,为新石器中期遗物.其中一个一音孔陶埙能吹f2、ba2 两个音,呈小三度音程关系.山西万泉 (今万荣) 荆村出土三个呈管形、椭圆形不一的陶埙,为新石器晚期遗物.其中二音孔埙包括小三度、纯五度、小七度音程.山西太原义井村出土的同期二音孔埙,能吹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音程。

上述这些经测音而获得的各种音高、音程关系,从实例上为我们展现了音乐史上已知的最早音响资料.它可視为历史保存下来的,尽管原始但却是珍贵的先民音乐心理记录.其中透露的音阶结构关系 (骨笛) 与三度音程听觉尺度 (埙) 的某种固定形态,预示了原始时期具一定特征的音乐听觉思维模式,或者说孕育着民族音乐传统中某种独特的听觉心理结构。

同时期出现的乐器还有陶钟、陶铃、陶角、陶鼓等。

下页:远古时期的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