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影视俱乐部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电影的孕育
来源: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类别:影视娱乐 ( 字号:   )

在历史的长河中,电影的年纪很轻,她于公元1895 年才来到人世.然而在电影出世前,曾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复杂的孕育过程。

让我们先从光和影说起吧.据考证,世界上关于光、影知识的最早记录产生于中国.远在战国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光、影的研究,其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墨翟为代表人物的墨家学派.黑翟出身低微,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以他为首所组成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政治团体,参加者多来自社会下层,这些人刻苦耐劳,勤于实践,重视知识.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经》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墨经》中,作者对几何光学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在小孔成像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对光、影的知识,有这样8 条记载: 第1 条是叙述影的定义与生成;第2 条说明光与影的关系;第3 条则畅言光进行的直线传播性能,并且用针孔成像的实验来说明它;第4 条说明光有反射的性能;第5条论光和光源的关系而定影的大小;第6、7 和8 条分别叙述了在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这8 条,虽只寥寥数百字,却毫无臆测之语地表述了光、影的基础知识,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光是呈直线运动的论点。

相传到西汉武帝时,根据光、影生成和物像反映的原理,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灯影戏.这种古代的灯影戏,开始时人物和景物用素纸雕刻组成,后来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进,素纸被用彩色装饰的羊皮纸代替.灯影戏中素纸做成的人物,关节可以活动,并用白线系着.这些纸被挂在白色布幕后,用灯光照射,于是纸影就投射在白幕上,观众在幕前观看.演出时,人在幕后牵线,使纸人作出种种动作,同时还有人在幕后奏乐、唱歌,而纸人则按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翩翩起舞.不仅如此,当时的灯影戏还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之分.表现的内容也很丰富,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奇等,成了人们喜爱的娱乐消遣活动,初步确立了光影艺术的地位。

大约在11 世纪以后,灯影戏作为一种演出形式,在我国逐渐形成并繁荣、盛行。

在我国古代除了灯影戏外,还有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利用光源照射不透明或半透明物质形成投影的原理,在一定空间上让投影移动,在光影变幻中产生一种艺术效果,满足人们观看活动影像的要求,这就是走马灯.走马灯在我国也流传了很久,大约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了.宋朝的诗人、明朝的学者都曾作诗或写书描述过走马灯的千姿百态。

走马灯是由蜡烛灯光、纸人纸马和外壳组成的,当走马灯中的蜡烛燃点后,人们就能看到走马灯上人马飞旋,往来不绝,这是什么原理呢? 原来走马灯的构造是这样的: 走马灯是用彩纸糊成的,它的外壳有方形、圆形等形状,在外壳中间,用纸片剪成人、马,附着在灯壳上的纸轮上,当灯中的蜡烛点燃后,空气对流,热气上腾使得纸轮旋转,这时人、马就随之转动,烛光照出的影子投射到外壳上,看起来,人、马都在不停地活动.走马灯不仅能表现活动的人、马,而且还可以表演一些故事,只是表现的内容比较简单.灯影戏、走马灯都是巧妙地运用了光、影生成的物像反映的原理.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与现代的电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灯影戏中的灯,走马灯中的蜡烛,就好像今天电影放映机中的放映光源,灯影戏中的白幕,走马灯中的外壳不就是今天的电影银幕吗? 那活动在白幕上的纸人影,映射在灯壳上飞快活动的纸人纸马不就类似于今天电影胶片上的影像吗? ……当然灯影戏、走马灯和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不能不承认日后的电影受到了它们的启发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灯影戏、走马灯孕育了现代的电影.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和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败落后和对科学技术的鄙视摧残,使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这些创造发明没能继续发展成现代的电影。

公元13 世纪,随着蒙古军队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灯影戏作为当时蒙古军营中最好的娱乐消遣活动,被带到了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居住的区域.不久又流传到东南亚诸国.到了18 世纪,灯影戏又传入法国马赛、巴黎及英国的伦敦。

在电影孕育过程中,人们在不懈地努力着,中国古代灯影戏在欧洲流传盛行,使各国科学家受到了启发,产生了大量的联想.他们在不断认识、发现、探索着大自然的新奥秘,同时也在认识发现着自身的一些规律.据记载,有夫人眼的一种现象——当人的眼睛离开所看到的物体以后,那个物体的影子并不马上消逝,而是在视网膜上持续停留一定时间,一般可达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秒,即“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现象是17 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后于1824 年被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格特正式定名.根据视觉暂留这个原理,1829 年-1832 年期间,物理学家普拉多和奥地利教授斯普弗尔几乎同时分别制作出了“旋盘”.所谓“旋盘”,就是由固定在一根轴上的两块圆形硬纸片构成,在前边的圆纸片上等距离地刻上一定数目的隙缝,而在后面的圆纸片上绘出一连串分解的图像,用手将后面的圆纸盘旋转,从前边圆盘的隙缝中便可看到后面圆盘上本来静止分解的图形,变成了运动状态.1834 年人们又改进了旋盘,用机械带动一个旋盘旋转,这样旋盘转动的就更快,因此图像的连续性也就更强.可以看出,这时的旋盘要比中国古代的走马灯改进了一大步.但是这种旋盘只能同时供一两个人观看.为使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些活动的影像,人们又发明了幻灯.幻灯可以有较大的银幕,因此可使很多人同时观看.可是幻灯上的景物却是静止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9 世纪中叶,人们把旋盘同幻灯结合起来,这样既克服了旋盘只能让少数人同时观看的缺点,又使幻灯放映的图像活动起来,这就是活动幻灯.这种活动幻灯已接近于电影了.从中国古代的灯影戏、走马灯到旋盘、活动幻灯,我们看到了电影孕育的过程,如果把电影比作一个胎儿,那么她已经在母腹中躁动起来了。

下页:摄影术的发展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