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种善因得善果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发菩提心者必生慈悲,修学的大根大本
类别:因果基础 作者:镒栖法师 ( 字号:   )

海云比丘,这是代表法的,三宝里面代表法宝。他所传的法,是法宝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法能够贯穿一切法。而在经文的开端,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特别赞叹发菩提心的稀有。关于这一桩事情,我们在经论上也看到不少,也听到不少,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惟、体会发菩提心的殊胜。而在五十三参当中,海云比丘对于发菩提心这一桩事情说得多、说得深刻,让我们知道菩提心确确实实是难得,稀有可贵。所以这一发心,就能够得到诸佛护念,就能够得到诸上善人的赞叹,这个是修学的大根大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有一切的修学到最后都是落空。也就是说,都变成了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与断惑证真、了生死出三界毫无关系。这是我们学佛想在这一生要有一点成就的人,决定不能不知道。

海云比丘赞叹发菩提心,他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大意是说,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样子,就是菩提心的作用。大悲心所谓的就是要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发心要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怎么可能再给众生添麻烦、添苦难?这是决定不可能的。

世间人,苦难的众生太多太多了。悲心是救护众生的原动力,永远没有疲倦、没有懈怠,把这个工作做得圆圆满满。我们晓得众生的苦恼从那里来的?从那里出生的?说到众生,也就包括了自己。四弘誓愿里面有:‘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己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之外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一发,是先度自己,再度别人。如果自己连自己都不想得度,我们就要觉悟,没有发菩提心。而许多人没有发菩提心,自己以为发了菩提心,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是真正造成了障碍,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发菩提心,他还有发的希望。没有发菩提心,自己以为发了菩提心,换句话说,真正发心,他没有指望。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尤其不能不明了的。看看我们有没有大悲心?我们有没有大慈心?悲是拔苦,慈是予福。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用的清净平等心,这就大。拣别不是爱缘慈。爱缘慈,世间人有。我喜欢他,我对他就慈悲;不喜欢他,对他就没有慈悲,这一种慈悲叫爱缘慈悲。经典上还说的有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这个境界一层比一层要高、要殊胜。究竟圆满的才称之为大慈大悲,这是如来与大菩萨们才有的。心地圆满的清净平等,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就是大慈悲心。这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的,首先要帮助自己离苦得乐,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的。所以一定要把苦乐的根源找到,从根本下手,这才容易,这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慈悲是菩提心的相,菩提心有体、有相、有作用。

第三、要发安乐心。希望一切众生能得到安乐。灭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发安乐一切众生心。这一条,实在讲,在布施里面,属于无畏布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怖、忧恼。为了息灭一切众生不善的心,你要发饶益心。这个工作当然是非常艰钜的,可是我们不能不做。一切众生不善的心太多了,我们从《百法明门论》里面去看,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善心所,归纳起来只有十一类;不善的心所,归纳起来,有二十六类。也叫做二十六种根本烦恼,二十六种烦恼。其中最严重的有六条—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个疑是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于佛法怀疑。尤其是对于净土法门的怀疑,这是最严重的烦恼。恶见,就是很多错误的见解。他的看法,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所以这样才形成了恶念多、善念少。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的念头强,善的念头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怎样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样才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得到圆满真实的利益。这一条是属于四弘誓愿里面的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我们要从那里做起?海云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

再其次要发救护那些怖畏的诸众生,‘发哀愍心’。怜悯这一些常常生活在忧虑恐怖当中的众生。他忧虑的是什么?恐怖的是什么?这个里面有因、有缘、有果、有报,我们都得搞清楚、搞明白。细细的给这一些恐怖的众生叙说清楚,让他们了解前因后果,帮助他们以高度智慧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乃至于自己修学的法门。理明白了,心就安。谚语常讲:‘心安理得’,这就离开恐怖。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理要是不明了,这个心是决定安定不下来的。这个发心,还是属于断烦恼的,所以菩萨这个十一句的开示,就是解释四弘誓愿。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修行之先,发心是第一,要有怜悯心。

‘舍离执著障碍法,要发无著心’。这是真正把烦恼彻底断尽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从那里生呢?从不执著。我们晓得,因为执著,才有六道轮回;因为分别,才有十法界;因为妄想,才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这是世尊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果,一语道破。这一句话,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教诲。因此,佛才教给我们,唯有舍离一切执著,你才能出得了三界。不但世法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著,就是放下,就是舍离。放下、舍离一切分别,你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种种的妄想,你就圆成佛道。

下页:发广大心、无边心、无垢心、清净心、大智心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