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种善因得善果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五十三参,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
类别:因果基础 作者:镒栖法师 ( 字号:   )

你们有没有疑问?在五十三参,这正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他对于《华严经》赞叹备至。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告诉我,《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他把它当作哲学概论。这一部书里面,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经中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详细的方法,最难得的,末后还带表演,这就是五十三参。将它的理论、方法做出来,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教科书,全世界找不到第二部。

这五十三个人,在佛法里面讲都是菩萨。菩萨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具足高度智慧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这就是菩萨。凡夫是生活在烦恼当中。他们生活是在圆满智慧里面,所以称之为菩萨。菩萨是印度话。这五十三个人,你看看他的身分,里面有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代表现前这个社会。换一句话说,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里面所展现的。这里面以出家身分出现的,只有五个人,其余全是在家的。这就说明了,出家可以作菩萨、可以作佛;在家也可以作菩萨萨、也可以作佛,没有差别,真正是平等法。男人可以作菩萨、作佛,女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大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小孩也可以作菩萨、作佛。这个里面有童男、童女,用现代的话就是学生,男学生、女学生,童男、童女。只要真正觉悟了,具足高度智慧,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无论过什么样生活方式,都是佛菩萨。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艺术,在《华严》里面显示无遗。

五十三参一开端,这三位是代表佛法僧三宝。而三个人都是用出家身分,他这个含意很深,表示什么?表示初学。初学佛的人不能离开僧团,不能离开三宝。你看现在学佛,大家都知道有个常识,学佛一进门,先受持三皈,这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三个人其实都是法身大士,用比丘的身分来代表,他表这个深义。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皈依佛;法云比丘代表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皈依僧,这个意思很深。

学佛到那里学呢?你不懂这个意思,你学什么佛?你那个三皈依是有名无实。形式虽然受了三归,不晓得从那里做起。所以吉祥云教我们皈依佛,皈依佛就是念佛。念佛,包括的范围太广太大了。从他的谈话当中,我们了解一切佛法都是念佛法门。他在经里面给我们讲二十一种念佛门,这二十一种把所有法门全部包括了。那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这才使我们真正想到,皈依三宝真正的意义。佛是什么呢?佛是觉,佛是智。念佛就是念觉、念智。任何一个法门,离开真实智慧,离开彻底觉悟,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念佛,参禅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经也是念佛,没有一法不是念佛。为什么呢?都是求智,都是求觉,都是念智、念觉。所以他讲的这个念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深义,肯定他所说的,就决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会有了。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从能念,菩萨归纳了五条;从所念,他讲了二十一门。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统统包括在其中。能念五门,第一个是‘心境俱泯念佛门’,第一个不是的,这是第三。第一个是‘缘境正观念佛门’。大概我们现在一般念佛都是用这个方法。我们攀缘境界。这个里面,有真佛、有应佛。真佛是讲法身佛、报身佛,这是真佛,应化身佛也是真佛。我们讲念三身佛。依报、正报,我们净宗常常念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依报。我们读经,思惟观察经中的境界,这是念依报。我们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念佛的正报。不管是依、是正,是西方极乐世界环境也好,佛菩萨的相好光明也好,都是属于外境,外面的境界。我们念是口念,口念不是真念。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在此地。口里有佛,心里没有佛。心跟口不相应,这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第二种念佛,这就有心了,‘摄境唯心念佛门’。知道经上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依据这个原理、原则,知道诸佛,知道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所以心里面想佛,佛就现前了。想什么,现什么。你想佛,你就作佛;想菩萨,你就作菩萨。天天想黄金、想钞票,这就变饿鬼,饿鬼道是贪心;嫉妒、嗔恚是地狱,看你动什么念头。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里头真正想佛,口念佛,心想佛。把我们现前的境界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常常想西方世界,这样念佛决定得生。我们净宗法门,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方法可以达到。

第三种,‘心境俱泯念佛门’。明白事实的真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则非心;佛即是心,佛则非佛。心佛两边不立,真正恢复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心是真佛、是真心。这个能念的方法,诸位想一想,禅宗包括在里面,性宗也在里面,才知道念佛法门广大,圆满含摄一切佛法。

第四个是‘心境无碍念佛门’。所谓是‘双照事理,存亡无碍’。它包括了法相宗,包括了天台宗,也包括了华严宗,这些大乘宗派都出离不了它的范围,可见得念佛这个法门太广太大了。

末后一条是‘重重无尽念佛门’。这样用心,才达到究竟圆满。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门。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善友,所说无量无边法门,也不能出这个范围之外,重重不尽。理无尽,以理融事,事也无尽。随捏一门,就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经》中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一是任一。不但在佛法里面,经教法门任一,乃至于世间法里面,一毛孔、一微尘,点点滴滴任一,都圆满含摄虚空法界,无量法门,念佛功德才达到究竟圆满,念佛才成究竟圆满佛。由此可知,念佛不一定是佛号挂在嘴上。

我们读了吉祥云比丘的开示之后,才晓得我们应当怎样去皈依佛,你就懂得了。你才懂得皈依佛,三皈依这一条,圆满含摄所有宗派、所有法门,都是皈依佛的。这个深义要懂,否则你学佛,你要到那里学?你这个三皈依到底皈什么?

我想我们把这三位菩萨这个经文讲完之后,把里面的经义综合起来,我们做一个专题,来讲皈依三宝,这个意义就比我以前讲的皈依更深刻、更圆满。不入《华严》境界,这种究竟圆满确确实实达不到。

这个五门,五门融合起来是一桩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你要有分别、执著,这就变成五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变成一门。正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从无障碍,这一展开就是无尽的法界。从这个地方,纵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也能稍稍领会得少分。多分不敢讲,少分是可以体会到的。而这个少分的体会,对于我们这一生来讲,受用无穷,这是真实智慧。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决定能帮上大忙。所以《华严经》不能不细讲,不能不认真的去探讨。这是说明我们在学佛上,遇到种种的障难,发生种种的偏见、过失,在《华严》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这一部大经无比殊胜之处。

下页:发菩提心者必生慈悲,修学的大根大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