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种善因得善果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求善知识,四条参学基本的态度
类别:因果基础 作者:镒栖法师 ( 字号:   )

佛教育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朝,也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所以这个国家建立之后,没有多久就能够长治久安。一个政权能够维系几百年之久,什么道理呢?教育的成功。我们读《礼记》,‘学记’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就是现在所说的,建立一个政权;君民是统治这个国家,领导全国的老百姓,什么最重要呢?教育最重要。教学为先,其他都是次要。善财成就根本智之后,换一句话说,得清净心,在四弘誓愿里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他已经断掉了。烦恼断尽了,根本智成就了,这出去参学。参学就是四弘誓愿第三个专案,法门无量誓愿学,去参学了。你看看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之前,特别交待他参学的态度,这几句话重要。这几句话就是我们今天求学的态度。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遇到善知识,人家也不教你。为什么会不教你呢?因为你没有具备求学的条件,他不会教你。求学最重要是真诚,真诚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的态度,不加丝毫勉强。

我们听听文殊菩萨的话,他教善财,第一个:求善知识,勿生疲懈。疲是疲倦,懈是懈怠。亲近老师,永远不疲不厌,精进不懈。这个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他欢喜,他也认真教,他也教不倦,这是实实在在的。自古以来,那一个好老师,都希望能够得到几个传人。传人可遇不可求。学生求一个好老师,难;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想找到几个好学生,更难。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非常珍惜,他怎么会不认真教学呢?所以他教不厌,我们学不倦。师资道合,这个里面有乐趣,在佛经里面讲法喜充满。师生都欢喜,都法喜充满。

第二个条件,文殊菩萨说,对于善知识这个教诲,决定不能够满足。得少为足,也是个大障碍。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还没有得到圆满,那里就可以满足了呢?世间事情,我们常讲知足常乐,唯有求智不能知足。求智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换一句话说,不成佛,你成了等觉菩萨,你还不能满足,我一定要成佛。其他的事情,在物质享受、精神享受这一方面,应当知足常乐。唯独求智,不可以厌足。

第三:于善知识的教诲,你要能记住,这个很重要。真正的善知识,言简意赅,没有啰嗦话的。不像我接见大众,一说就说了很多,这不是真善知识。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习的时候,每一个星期跟他老人家见一次面,时间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说话大概都不超过十句。非常的精简,叫你一生都不会忘记,真得受用。说得太多,说得太长,出了门都忘掉了,讲些什么?记不得了。但是我要学章嘉大师那个方法,恐怕听众都跑光,没有人了。这不能不啰嗦,但是你要会听,会听什么呢?抓住我讲话的几句纲领。在一次谈话,一次讲经当中,你能够记个两句、三句,你一生都受用不尽。那要那么啰嗦呢?所以对善知识的教诲要记住,要透彻的理解。《金刚经》上佛常讲:‘深解义趣’,你真正能够听懂,明白了。第三个是你要随顺把它做到。做不到,还是空的,还是惘然。看破、放下,你记住;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明白了;可是事实上,还是看不破,还是放不下,那有什么用处?白学了。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够真正得受用,这一点要紧。

末后一句,对善知识善巧方便,他用的这些方法。巧是巧妙。善,我们今天讲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合理是善。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们凡夫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们没有见到。我们所见到的,好像他是过失,其实是他的善巧方便。把他的善巧方便,我们看作过失了,那就坏了。所以懂得他善巧方便,不见他的过失。他或者做的好像我们看到是过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

所以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出去参学,第一个求善知识不能够有疲懈,疲倦懈怠,不能有这个态度。第二,对于善知识不能有厌足。第三,对于善知识的教诲,一定要做到。我刚才讲要记住、要理解、要做到。第四,对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必须恭敬体会,决定不能见他的过失。这个四条是参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应当要学。

那么我们再回想,我们遇到善知识,为什么人家拒绝我们,不肯教我们?这见面一看,你没有这个态度,没有这个态度是你没有这个诚意。你如果有这个诚意的话,自自然然表现这种态度。说实在话,我初学佛的时候,甚至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很好学。我虽然早年失学,到台湾,我认识名教授有十几位,他们都很热心的指导我、关怀我。我没有读过这一段经文,但是我所表现的,这个里面,我统统具足了,没有人教我。自自然然表现,就是我真心想学,真正的是尊师重道,那就行了。我们现在人不懂得尊师重道,甚至于学,对老师生轻慢心,这怎么能成就呢?

我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有很多人告诉我,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造谣毁谤的人很多。我那个时候初学,我也不管他政治不政治,这个与我不相关。他真肯教我,我在他那里真得利益,我对他有十分的恭敬心,别人说这些闲话,我一笑了之,不予理会。我们得到了。章嘉大师圆寂之后,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大家没话说了。还有人告诉我,‘可惜!我本来想亲近他,听说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敢亲近,那里晓得是真正的大德。’那后悔莫及了,机缘错过了。现代这个社会,那一个人能够做到只有赞叹没有毁谤的,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萨还有人毁谤的,何况佛弟子!我们自己要明了,不受外面这些影响,我们才能掌握到最好的机会。

这个是这一段的开示,虽然经文上只有四句,实在讲是十信章里头最重要的一段。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要从真诚心里面发出来,才能得受用。如果只学这个形式,没有诚意,那是虚伪的、假装的,真实的利益依旧是得不到。世法里面,都不可以用虚妄心求,何况是佛法?

下页:五十三参,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