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 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来源:安士全书 作者:周安士 ( 字号:   )

[发明]善人恶人,分明吉凶二路。言乎气味,判若薰莸;言乎品类,势同枭凤。故曰:‘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自然之理也。善人所修者德行,亲之近之,便有熏陶渐染之功;恶人所酿者灾殃,远之避之,自无朋比牵连之祸。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不以亲贤远奸,为第一要务。良由观感赞助之力,默移人之性情者居多耳。善人非必时时行善,然动静云为,较之恶自远矣;恶人非必事事为恶,然语默作止,较之善自远矣。且如吾欲作一善事,济一贫人,放一生命,善人见之,必多方赞成,以为此举必不容已;恶人见之,必无数阻抑,以为此事极其迂阔。言之者既已谆谆,听之者能无跃跃?吾知随之转移者多矣!孟母教子,必欲三迁,恶其习也。圣贤尚尔,何况庸人?岂惟人类,即异类亦然。昔华氏国有一白象,能灭怨敌,人若犯罪,彼国令象踏死。其后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句经》,至‘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之句,象忽悚立,若有觉悟。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不忍踏杀。王知其故,移象至屠肆之处,象见屠杀,恶心复炽。然则见闻所系,顾不重哉?

见善人,不独自己当亲近,即教其子弟,亦当亲近;岂惟教其子弟亲近,凡系一切亲戚知交,可以与之一谈者,皆当教其亲近。见恶人,不独自己当远避,即教其子弟亦当远避;又岂惟教其子弟远避,凡系一切亲戚知交,苟能进以忠言者,皆当教其远避。何则?善恶两途,不容并立。人若不近君子,必近小人。由善入恶甚易,改恶从善甚难。每见里巷小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有以酗酒撒泼,而致破家身亡者;有以好勇斗狠,而致破家亡身者;更有溺于帾齤搏,耽于声色,而致破家亡身者。此中招灾酿祸,举目皆是。原其弊,始于二三知己,一时高兴,转相效学而然。初不料其祸之遂至于此也。假令以亲近匪类之心,亲近善类;以结交匪类之财,结交善类;则其进德修业,转祸为福,正未有艾!夫何计不出此?乃以父母妻子甚爱之身家,不思慎于保守,徒供匪类之丧败,良可痛惜!则与其悔之于后,不若慎之于始也。

【白话译文】

[发明]善人与恶人,分明是趋向吉凶两条不同的道路。若用气味来比喻,善人好比薰草之香味,恶人如同莸草之臭味。若用品类来比喻,善人好比祥和的凤凰,恶人如同凶残的枭鸟。所以说,靠近朱砂则容易变红,靠近墨色则容易变黑。此是自然之理。善人所修的是德行,亲近他们,便有被良好品行所濡染而渐趋同化之功效。恶人所酿的是灾殃,远避他们,自然不会被唆诱朋比为奸,从而招来牵连之祸患。从天子以至平民,没有不把亲贤远奸视为第一要务的。这是由于常处于某种环境中,很容易使人的性情受到潜移默化而改变。◎善人不一定时时行善,但动静作为,比起恶人要好得太多。恶人不一定事事为恶,但言行举止,比起善人就差得太远。譬如我想做一善事,济一穷人,放一生命,若是善人见到了,必定多方赞同促成,认为此种举动义不容辞。若是恶人见到了,必定百般阻挠抑制,认为做此种事极其迂腐。说的人既已谆谆不休,听的人怎能不受其鼓动?可知因性随境迁而改变的人太多了。◎孟子的母亲为激励孟子勤学向上,曾三次迁移住所,选择良邻,是因为担心孟子沾染到恶习。圣贤尚且如此,何况平常之人?不但人类是这样,即使物类也如此。从前华氏国有一头白象,能消灭怨敌,若有人犯罪,其国刑法就是用象踏死此人。后来象厩被火烧毁,即把象移到一座寺院附近。象听闻比丘念诵《法句经》,至“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这一句,忽然感到恐惧,站立不动,似乎有所觉悟。后来把罪人推到象前,象只用鼻嗅舌舐,不忍心踏杀。国王得知其缘故之后,就把象移到屠宰之所,象每天见闻屠杀,恶心又变得凶猛炽盛。可见环境之影响关系很大,岂能不重视?◎遇见善人,不但自己应当亲近,还应教导子弟也要亲近。不仅教导子弟亲近,凡是一切亲戚知交朋友,只要可以与自己谈得来的人,都应当劝导他们亲近。遇见恶人,不但自己应当远避,还应教导子弟也要远避。又不仅教导子弟远避,凡是一切亲戚、知交、朋友,只要能向他们进以忠言的人,都应当劝导他们远避。为何要这样呢?因为善恶两途不容许同时存在。人若不亲近君子,必然会接近小人。由好变坏很容易,改恶从善却很难。每见乡间里巷之小民,很多人整天聚在一起,总是谈论一些无关道义之事。有的人因酗酒撒泼,以致家破人亡。有的人因好勇斗狠,以致家破人亡。还有的人因深陷帾齤搏、迷恋声色,以致家破人亡。种种招灾酿祸之事,随处都是。推究其败坏之原因,起初不过两三知己,一时高兴,互相仿效学习而形成,从没想到过会惹出如此大祸。若能以亲近狐群狗党之心去亲近品行良善之人,以结交纨袴子弟之财,去结交德行高尚之君子,则其进德修业,转祸为福,美好前程正不可限量呢!为何看不到这一点,居然对父母、妻子所爱惜之身家不肯用心谨慎保守,徒然断送于不正派之匪类手内,实在令人痛惜啊!与其后悔于惨败之后,何如谨慎于开始之时呢?

下附征事(三条)

下页:执贽十往 遇恶不校 党恶杀身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