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论广行之益
来源:安士全书 作者:周安士 ( 字号:   )

助扬王化

国家所恃以为治者,不过赏、罚二端。明刑弼教,儒术之所以当广行也。然赏罚所能及者,不过千百中之一耳。若欲究其幽独之所为,念虑之所动,则虽家设一孔子,户置一皋陶,而有所不能。故世人畏王法,恒不如畏天谴,盖王法可逃,而天谴不可逃也。能广行释、道二教,使因果之说,昌明于世,则世人方寸之间,自然有所畏惮,比之孔子作《春秋》,其功不在下矣。

[按]刘宋文帝谓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尝言六经本在济俗,若求性灵真要,则必以佛理为指南,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则坐致太平矣。’尚之曰:‘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庾亮、谢安、戴逵、许珣、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归依。夫百家之乡,一人持五戒,则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则十人行善。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后儒以佛为讳,徒欲藉“君子小人”四字,以佐赏罚之所不及,吾见其术之疏矣。’

【白话译文】

国家所凭恃用于治理的,不外乎奖励和惩罚两种。严明的刑法可以辅助教化,此是儒教学说所当广泛推行的理由。但依靠奖励和惩罚所能达到效果的,不过千百分中之一罢了。若要追究人们在幽暗独处时之所为,内心中所起的念头,即使每家设一孔子,每户置一司法官,也未必都能明察秋毫。所以世人畏惧国家刑法,远不如害怕遭天谴。大概是因为触犯国家刑法之人可设法潜逃,而上天的惩罚却是逃不脱的。若能广行释、道二教,使因果报应之说昌明于世间,那么世人心中,自然就有所畏惮。其所收功效与孔子作《春秋》而令乱臣贼子惧怕相比,将毫不逊色。[按]刘宋时文帝对何尚之说:“范泰、谢灵运曾经告诉我,儒家的六经,本意在于救治世弊,匡正人心。若希求心性灵明妙悟的真实要义,则必定要以佛理为指南。倘使全国人民都能蒙受佛法教化,便可轻易达到天下太平了。”何尚之说:“自从晋室东渡以来,王导、周顗、庾亮、谢安、戴逵、许珣、王蒙、郗超、王坦之和我的高祖父兄弟,无不皈依佛教。百户人家之乡中,有一人持五戒,就有一人行善。有十人持五戒,就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去一恶。去一恶就免一刑。一刑免于家,万刑免于国,这便是陛下所谓坐致太平的原因。”后世儒者讳忌佛教,想凭借“君子小人”四字来弥补奖赏惩罚所不及之处。这种学术也未免太淺薄了。

下页:培植真儒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