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来源:安士全书 作者:周安士 ( 字号:   )

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寿减之后,一切皆减。其德渐漓(*薄),其福渐损。略言之,如七宝渐隐没,五谷渐歉收,衣食渐艰难,容貌渐丑陋,资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昌,佛法渐凋废,善人渐衰残,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推崇,富人渐鄙吝。

[按]世俗文词,有时不验。若出之内典,则字字有征。且如三代之时,皆用黄金白璧,动以百双万镒为计,未尝纯用白金(*银子)也。至于汉后,乃间用白金(桑宏羊至以白金铸钱)。而夜光之璧、照乘之珠,小国皆有,非若今时之罕见也。乃今之用低银者,多和赤铜于内,是银不足,而继之以铜也。非七宝隐没之验何?(古人所云百金,乃百锭金也。汉文帝云:百金乃十家中人之产。苏子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若一金,止作一两,则汉代中人产,止有十两之数,而一兵之资粮器械,每日止用银一分矣,有是理乎?)

周时田百亩,止当今时二十二亩。此二十二亩之所入,上农夫可食九人。夫古人每食,必至斗米,一人终岁之粮,约今时七十余石,九人当有六百几十石,是每亩可收米三十石也。余幼时所见闻,吾乡尚见每亩收脱粟三、四石者,自康熙癸亥年后,凡从前收三石外者,皆不及三石之数矣。非五谷歉收之验何?(隆万间,有人修昆山荐严禅寺,出其瓦间所塞稻束,犹唐朝故物,其穗长至尺余,计其所收,每亩必有十余石,今之稻穗,不满四寸矣)。

古者国无十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汉唐盛时,尚可比昔年之‘不足’,今则求为‘急’,而不可得矣。非衣食艰难之验何?古者王公之贵,下交岩穴;卿相之尊,劳不坐乘,今者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而皂隶牧圉,有乘轩执盖者矣。非风俗骄慢之验何?古者高僧见天子不名,诏书必称师。唐太宗叙三藏圣教,极意钦崇。玄奘法师示寂,高宗告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五日(见《高僧传》)。中宗景龙二年,敕高安令崔思亮,迎僧伽大师至京,帝及百僚,皆称弟子(出《金汤编》及《统纪》)。高宗显庆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国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出《唐书》)。宋真宗朝,诏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见《志公禅师后行状》,系张南轩父,忠献公所撰)。宋之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皆兴隆大囧琺,有时驾临佛宇,有时问法禁中,为林间盛事。今则士流倨傲,多有见佛像不参,遇高僧不礼者矣。非佛法凋废之验何?孔颜立教,止贵躬行,不尚口舌,厚于自治,薄于责人。孟子距辟杨墨,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今则白衣小子,止拾几句谤佛常谈,便自谓程朱复出;黄口儿童,但有一种夸大习气,辄主张道学门庭矣。非真儒稀少之验何?即此数者,余可例推。

【白话译文】

人因为有德,所以有福。寿命减短之后,一切皆减。其道德观念逐渐薄弱,其福报也渐渐减损。略而言之,比如七宝渐渐隐没、五谷渐渐歉收、衣服饮食渐渐艰难、容貌渐渐丑陋、资质秉性渐渐昏庸愚昧、精神渐渐衰弱、风俗渐渐骄狂浮慢、六亲渐渐不和睦、赋税劳役渐渐繁重、水火之突和盗贼渐渐识盛昌獗、佛法渐渐凋零衰废、善人渐渐难得、真正的儒者渐渐稀少、讲谤佛法之人渐渐被推崇、富人渐渐鄙俗吝啬。[按]世俗之文词,有时不能证验。若出之佛经,则字字有证据。如夏、商、周三代之时,货币皆用黄金白璧,往往用百双万镒来计算,不曾纯用白金。到了汉代之后,才混杂使用白金(汉武帝的大臣桑宏羊甚至用白金铸钱)。而夜光壁、照乘珠之类的珍宝,小国皆有,哪像今时之罕见?现今之用杂质银的,大多掺和了赤铜,是因为银不充足,而用铜来代替。岂不是七宝隐没之验证么(古人所说之百金,就是一百锭金子。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孙子兵法》上说:“兴兵十万,日费千金。”若一键金,只作一两,那么汉代一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只有十两之数。而一个士兵之资粮器械,每日只用银一分。有这样的道理么)?周朝时田一百亩,只当今时的二十二亩。此二十二亩之收成,可供九个农夫吃一年。古人每顿饭要用一斗米。一个人一年之口粮,相当于今时七十多石(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九人应当有六百几十石才行。这样每亩可收米三十石。我幼年时曾见我家乡还有每亩收糙米三四石的。自从康熙癸亥年后,凡是从前收三石多的,现在都不足三石之数了。岂不是五谷歉收之验证么(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有人修缮昆山荐严禅寺时,掏出瓦间所塞之稻束,还是唐朝时物。其穗长有一尺多,计算那时之收成,每亩必有十多石。今之稻穗,长不满四寸了)?古时候一个国家的钱粮若无十年之积蓄,就叫不足。无六年之积蓄,就叫告急。汉朝、唐朝兴盛时,还可以比得上古时之不足。现今则想达到古时之告急都不可能了。岂不是衣食艰难之验证么?古时候如王公般地位高贵的人,还能与住在岩穴中的隐士交往。像卿相般地位荣尊的人,情愿步行劳累而不坐车。现今刚被任命为官,便藐视知交朋友。而衙门里的差役、小卒,居然胆敢乘坐大夫的车子逞威。岂不是风俗骄狂浮慢之验证么?古时候高僧见天子,天子不直呼其名。皇帝下诏书必称高僧为师。唐太宗作《三藏圣教序》,极力钦崇佛教。玄奘法师圆寂,唐高宗对左右的人说:“朕痛失国宝了啊!”因此停止上朝五天,以表示哀悼。唐中宗景龙二年,敕命高安令崔思亮恭迎僧伽大师至京城长安。中宗和百官皆自称弟子。唐高宗显庆元年,敕令天下僧尼,若有触犯国法的,可以僧律惩治,不得与平常百姓同等判处。宋真宗时,诏令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宋朝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高宗、孝宗,都大力兴隆护持佛法,他们有时驾临佛寺,有时恭迎高僧到皇宫,向高僧请教佛法,这些都是佛门中的盛事。现今之文化人却非常倨傲,多有见佛像不跪拜、遇高僧不礼敬的。色不是佛法凋零废衰之验证么?孔子、颜渊设立教化,只贵亲身实行,不崇尚口头空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孟子驳斥杨朱、墨翟,也是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之类的泻药,良医偶尔一用,并非日日必需之物。现今却有功名未成之白衣书生,偶然拾得几句诽谤佛法的议论,就自以为是程朱(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合称)复出。更有一些黄口儿童,只不过凭着一种自夸自大的习气,便不自量力想主撑道学门庭。岂不是真儒稀少之验证么?姑且举此几例,余可类推。

下页:人死有六验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