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心非有在有不在
来源:安士全书 作者:周安士

或谓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视之而见,听之而闻,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曰:此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非心也。且如美女在前,便生爱染,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说著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登高视下,两股战栗,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认为虚灵不昧之体,则毫厘千里矣。‘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其谓此矣。

心含太虚

《楞严经》,佛告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佛与阿难七处征心,七问七答,尽破其妄,而后渐显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谓深切著明也。

[按]‘心’字既已含糊,则‘存’字亦欠确切。如必欲言之,将错就错,且以‘未尝虐民’及‘救人之难’等,为帝君之存心,仰而法之,可也。

【白话译文】

有人说:“当一个人心不在焉时,眼睛虽在看,却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虽在听,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也不知滋味。若视而能见,听而能闻,吃东西也有滋味,就说明心在了。因此心确实有在与不在啊!”我说:“此是六识,而不是心。比如美女在面前,会生爱染,是由于眼根与色尘相对而成眼识。说着酸梅就会流口水,是因为舌根与味尘相感而成舌识。登高处往下看,两腿会战栗发抖,是由于身根与触尘相迫而成身识。将此六识认作是虚灵不昧之心体,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古德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就是指此而言啊!”

《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佛于楞严会上七处征诘阿难尊者心目所在之处,阿难尊者先后以七处回答,佛——破尽阿难尊者之妄想缘心,而后渐渐显出妙明真心,使他恍然大悟。可以说是深切著明了。[按]“心”字既已含糊,那么“存”字也欠确切。若一定要说这两个字,只好将错就错,姑且以未尝虐民以及救人之难等作为帝君之存心。只要能对帝君生起敬仰之心并效法之,就可以了。

下页:天必锡汝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