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万善先资集·因果劝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释圣量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类别:因果基础 作者:怀西居士 ( 字号:   )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原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沈,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圞,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已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缵承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善信人等,共襄胜事。祈予作序。予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欲挽无力,因彼之请,触动予怀,遂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沈,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撮略言之。冀诸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俾此举速得成功,庶物类悉皆得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岂特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其几千万亿也。

【白话译文】

戒杀放生之事相,浅显而易见。戒杀放生之道理,深奥而难明。若不明白其中之道理,纵然能行放生事,其心决定不能至诚恳切。其所得之福报和利益,也随其心量而变得微薄浅少。假如遇到无知之人阻止诽谤,就可能被他人左右而放弃,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的大有人在。因此我不顾言辞繁琐,反复阐述其中的意义。以使各类物命同沐浴于仁慈祥和之恩泽,同人各自培植自己的幸福根基。以恳切至极的深仁厚慈,灭除自己和他人的杀生果报。大家都能健康长寿,共享天年。还祈愿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就永脱生死轮回,高超三界束缚,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西方净土莲池海会中的嘉宾朋友了。愿有缘阅读此文之人多留心关注。

本来水陆中的物命,其一念心性,当下与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是没有二样,没有差别的。但因过去所造的恶业力,障碍覆盖了妙明心性,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沦落为非人类的动物。致使它们智慧低下,除了寻求食物,躲避死亡之外,毫无所知。犹如大而宝贵的铜镜,经过无数劫之久,已蒙上厚厚的灰尘。不仅毫无光明,即使其铜的本体,也显现不出来,简直等同于废物。忽然遇到有智慧之人,知此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的无边光明。于是日日打磨,起初则略微露出镜的铜体,次则渐渐发出镜的光明。等到磨至极致,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出来。无智慧之人,这才开始知道铜镜的贵重,把它看成至为珍贵的宝物。须知此光,镜子本来就自己具足,不是从打磨才得到。虽然是镜子自身本来具有,若没有打磨之外缘,从无量劫到无量劫,也永远不会有发光的那一天。一切人天六道众生的心性,全部都是这样。由于无始劫来,因幻惑恶业障蔽,不能显现本有的微妙光明,迷背真性,造下了生死轮回的恶业。只有觉行圆满的佛,知道各类众生的一念心性,与佛相同。因此以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修习持戒禅定智慧之法,以期望众生断尽惑业而恢复本有德能,圆满福德智慧以证得法身。又令世间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因为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劫以来辗转相生,辗转相杀。他们固然个个都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也分别做过他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他们固然频频由于恶业力,或生在人中,或生在动物中,受到我的杀戮。我也由于恶业力,或生在人中,或生在动物中,受到他们的杀戮。久久经历了很长的时劫,互相生,互相杀,永无休止。凡夫不知道,佛则洞若观火,彻底明了。不思则已,仔细想一想,则不禁万分惭愧和悲悯。我今生庆幸依仗过去世所修积之福报和善业,得生于人道中。本应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使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它们念佛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使他们得以了脱生死轮回。纵然它们恶业深重,不能当即往生西方净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定祈求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既得往生,即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渐圆证佛果了。

况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所以《书》上有鸟、兽、鱼、鳖都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之文句,而周文王之恩德能泽被到死人的枯骨,更何况有知觉的物命呢?至于简子放斑鸠,子产畜养鱼,随侯助蛇,杨宝救雀,这虽然是圣贤们一视同仁之善心,但他们还不知道动物们虽然愚痴,却有灵性,都具备佛性。在辗转升沉的生死轮回中,相互间曾做过怨家对头和亲人眷属,以及将来决定成佛等意。等到佛教传到中国,三世因果,以及众生与佛心性平等无有二样的道理,已经让世间人普遍明白。凡是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作为挽回杀戮劫难以培植福果,平息战争而乐享天年之根基。古语说:“要想知道世间上的战争是如何来的,只须听听屠宰人家半夜发出的号叫声就明白了。”又说:“要想世间上无战争,除非众生不吃肉。”由此可知戒杀放生,是拔除根本,杜塞源头的救世好办法。所以陈隋智者大师,买下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绵有四百多里,作为放生池。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捞。有偷捕的,当即遭到严惩。直到唐朝贞观年间,犹然如此。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告天下各州县设立放生池,敕令颜真卿撰写碑文,并用红色字书写。其中有段文字写道:“当今皇上将全天下的湖泊水域设为放生池,让整个领土中所有的物命都蒙受福德恩泽,凭借咒语的加持保护之力,彻底解脱众生无尽的烦恼,帮助众生出离生死轮回。”回望历朝古圣贤,发现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相似。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告天下设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也是宋朝的放生池。明朝莲池大师,设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个地方。他的《戒杀放生文》,流传天下。至今三百多年以来,仿效古人高尚风范,戒杀放生,慈悲济世之出家在家通人,难以胜数。

或许有人会问:“鳏寡孤独,贫穷患难,到处都有,为何不周济?反而却心情急迫地关注那些与人类不相关的动物们。其轻重缓急,未免搞颠倒了吧?”回答是:“你还不知佛教人戒杀放生的所以然啊。人与动物虽然不同,而佛性原是相同的。只是它们因为过去所造恶业而於落为动物,我们因为过去所作善业才饶幸得到人身。若不加怜悯体恤,随心所欲,大肆杀食。一旦我们的福报享尽,它们的罪报受完,难免一报还一报,从头开始偿还,我们就成了它们的口中肉,腹中食了。须知战争劫难,都是由过去世的杀生行为所感召来的。若无杀业,纵然遇到强盗,也当生起善心,不加以诛叉杀戮。又何况戒杀放生的人遭遇痕疫、水、火等天灾横祸的机缘微乎其微。由此可知戒杀护生,原来即是保护自己。戒杀可免遭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也当随分随力而行救济。难道戒杀放生的人,就绝不作此种功德善事吗?然而鳏寡孤独之人虽然确实可怜,尚不至于马上死亡。而被捕获束縛的动物,若不及时以行赎买救助,立马就眼睁睁的看着它们被宰杀烹煮以填进口腹了。”

又有人会问:“动物数量无穷无尽,放生又能放掉多少?”回答是:“须知放生这件事,其实是为发起同仁普遍爱护物命的最胜善心。企盼他们体贴放生的本意,心中生起同情心,慈悲心,自然就不忍心吃它们了。既然不吃,那么捕捉的人便不得不停止捕杀了。那么水陆空中的一切动物,就能优游自在,各得其所,如此即成了不放之大放了。岂不是所谓的以全天下为放生池了吗?纵然不能人人都做到戒杀放生,而一人不忍心吃肉,则无量的水陆动物即得免遭杀戮。何况不止一个人呢?又为现在未来的一切人,截断了将来沦落成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人的因,作了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的缘。正是因为预先实行救济,使未来生生世世永远不遭遇鳏寡孤独等苦难,长久享受长寿富贵等快乐。岂不是所谓的让整个领土中所有众生都蒙受福德恩泽吗?何可漠不关心,置若罔闻。你们且再三深思,戒杀放生,究竟是急切为人,还是仅急切为动物?轻重缓急搞颠倒了没有?”

南浔极乐寺外,以前有放生池。因为堤岸没有全部砌好,而致使坍塌。再加上多年没有疏浚,池中充满了淤泥。常有善良的人靠近河边放生,虽然发了善心,而所放之物命却难以获得真实利益。它们早上刚被放下去,而傍晚又遭他人捕捞的,当占大半。若靠近大江,当放于江中,小河放生则肯定不适宜。园林大师对此于心不忍,打算深挖此放生池,外面筑上围墙以作为防护,使放生者有合适的地方,而偷捕者无从下手。园林大师确实用心良苦,深谋远虑啊!还未开工,恰好普陀山觉三大师来到极乐寺。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园林大师旋即把管理寺庙的事务托付给觉三大师,而自己则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觉三大师继承其过去未完成之心愿,当即想尽快圆满完成这件事。但因工程浩大,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办成。因此特向全镇善男信女募捐,以共同完成这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请我作序。我因近来世间上战火连绵,百姓凄惨无比,常常为之心痛,挂念不已,想挽救却没有力量。因他们请作序,触动了我的心怀。于是将我们人类与物类的本有真心,以及随其各自所造之业或升或沉,连同杀生护生的现在未来果报,简略说了一下。冀望诸位施主,共发善心,同捐出自己合理合法所得之钱财,使此善举速得成功,诸物命都能各得其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岂止现世逢凶化吉,万祸消灭,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感恩戴德前来报答施主的,正不知有几千几万几亿呢!

五福临门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