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万善先资集·因果劝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明曾大奇端甫居士护生篇
类别:因果基础 作者:怀西居士 ( 字号:   )

[客问]经言:人食羊,羊食人,生生世世,互来相啖;以是因缘,历千百劫,长在生死;推之他物,亦莫不然。如是则人之涉世,触手成罪,亦可惧矣,将诚然乎?[通曰]夫圣言如实,经旨不虚,轮回之说,报应之谈,据事似诞,寻理必然。夫人之力,莫大于心;心力所牵,形勿能抗。故心悲则貌皱,心喜则貌舒。暂情犹且役貌,全力固宜易形。孟子:“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几希既去,同体禽兽。与禽兽同体,则形逐神迁,力猛则迁于生前,力缓则迁于死后。淹速少异,究竟理齐。若画师之为马,靳尚之为蟒,死后之变也;封邵之为虎,明琛之为蛇,生前之变也。明琛化理,与画师同,一以艺故,纡神情于騄(*良马)耳;一以论故,寄观想于率然。神往则形随,想成则我易,蛇马嬗矣。然或速化而或徐受,则猛缓异也。封邵化理,与靳尚同,一以暴故,情同於菟(*虎之别称);一以忮(*恨)故,理均于毒蟒。情同则形符,理均则事等,蟒虎肖矣。然或速化而或徐受,亦猛缓异也。

资此而言,则轮回之说,事在不疑。轮回无疑,则我之为我,亦将不免,何则?善境难攀,恶途易涉,即今贪心、嗔心、毒心、胜心、憎人心、忌人心、爱恋心、骄慢心、妄想心、贡高心、名心、利心、杀心、淫心,触事现行,流注不断。谁非蛇蟒之相,并是马虎之因。然则四肢九窍,暂时人体;爱子艳妻,刹那眷属。一息不还,人物谁辨?如此而犹恬心伊公之鼎,快意朱亥之门;殚四海于宾筵,耗万钱于食品;效秦宫之连骑,美晋国之如坻。吾恐伤心之惨,行将自及。周颙所云,不亦悲乎?

夫人与物无异,而人之所以不杀人者,其途有三:一曰不敢,二曰不忍,三曰积习。横目之民,游侠之家,莫不欲推锋异己,剚(*刺)刃仇胸;然而敛手莫施,怀恶不展者,徒以竹书可畏,刑鼎是虞,此之谓不敢。司命之君,专杀之长,势堪逞暴,力可快心。然而一夫之狱,迟回不上;一人之死,惨戚不宁。徒以圆颅方趾,同体触怀;寡妻孤儿,伶俜可念;此之谓不忍。既以不敢而又不忍,则杀人之事,世间全稀。渭水之血,或终身而未睹;河南之屠,或卒岁而不闻。家习为俗,世酿为风。虽或药崧之徒,横触躁君;吉顼之党,误抵鸷后。而犹执杖莫下,持匕不前;意怯于临杀,手柔于濒死;此之谓积习。三事交持,而苍苍之民,得寄命于其中矣。

若夫物则不然,屠侩之业,不施禁于皋苏之年;鲜食之民,不抵偿于尧舜之日。杀心炽于异体,爱念伏于分形,声缘业而殊裸,故似惨似舒而闻之者不怜。肉偿负而非参,故不臊不腥而食之者甚旨。彼命乍酬,则因已往而难见;我仇方结,则果未来而谁知?因果双泯,砧刃交施,而又见杀闻杀,不绝于耳目;自杀教杀,无间于岁时。漉虫护草之慈,僧既寡二;高柴幸灵之善,俗亦无双。而近儒节用时取之说,吾道中正之语,又薰蒸于其耳,浸灌于其心。于是千生入箸,曾无动容;百品充庖,略不关念。万方逞暴,四虫亡诉。强者则搏人以争一旦之命,弱者则吞声以填万民之腹。不依人而食者,则匿于山林,宁受大兽之噬,犹十二之可逃;必依人而食者,则豢于牢筴,以待不时之需,无万一之能免。呜呼!唐人有云: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奈何令至此极乎?

然如前所称,则幽冥报对,何异王法!为日差缓,酷逾万倍,岂以口故而甘斯苦?纵谓不然,犹当宝慈止杀,抑嗜全仁,观同形于异形之中,想共体于殊体之外。观念既久,慈力自成。正不作子肉之想,亦何有人物之分?

若夫习心所使,尤须推破。夫薄恶之俗,生女不举,羌胡之民,男亦如之,积习使然,无分骨肉。然则以不杀习心,虽物可不杀,何况于子?以心习杀,虽子可杀,何有于物?此之习心,缔业之本。将欲去杀,先须照习、照心,一起积习自蠲。

至于近儒之谬,则隐心而求,良亦易知。夫孟子言“仁民而爱物”,谓其爱有缓急耳。若杀之食之而犹为爱,则与佛经所说罗刹女事何异?罗刹女食人,曰:“我念汝,食汝。”夫食人而曰念人,与食物而曰爱物者,同乎不同乎?中正之义,缘督为经,逐事而求,失之已远,而况少杀为中,征何典文?有识闻之,只足莞尔。子路鼓瑟,杀心在弦,孔子斥之,门人辍敬。开辟以来,宁有杀心未尽之圣?而邪说横兴,锢我华夏,大雄尝言:末法之中,魔道炽盛。以魔力故,令人不觉今之邪说,亦自易晓。而地横万里,时历千年,聪明智达,雷同莫悟。吾佛之言,信不我欺。昔陶隐居修习求仙,多历年所,而鸾鹤杳然,心甚疑之,他日其徒先得飞升者来告曰:“上帝以子注《本草》,用水蛭为药,杀命良多,故他行虽满,以是为谪。”隐居乃悟,改用他药方。

近儒笺书,不幸无天人之告,遂使世安其说,万物并命,号天不闻,入地无隙。世鲜孟孙之传,谁动孤兽之悲?旁无介氏之君,孰解三牲之恨?母视子死,子视母亡,或鞭皮而即下,或洒乳而方终,或临危而护孕,或貌死以随儿,见之惨目,言则伤心。又公子打围之后,将军射猎之余,万肉登俎,百族失群。孤雌夜啭,如抱黄鹄之哀;独雉朝鸣,似写商陵之恨;啁啁哳哳,踽踽茕茕,固知七情非独人钟,蠢蠢之物亦尔。五常宁惟我有,林林之生皆然。念至于此,则万劫习心,一念可灰,习心既灰,忍敢俱消,三途并宏,物如人矣。而又大乘为心,急人犹己。一人告百,百人告千,转转相告,至于无算。大慈之说,晓然于世,而后排虚无坠,蹠实不僵,虽复咸若世远,攀巢俗邈,而物之免者,良亦多矣。呜呼!彼既有必酬之果,此又有必造之因,吾言虽苦,或可回虑。

夫近儒之说,毋论异于孔孟,即孔孟实然,而吾佛如此,孔孟如彼,一泾一渭,较然自分。尧武并世,人必归尧;孔佛并生,得不归佛?此其所以王于三界,奄有大千为众父父,为众母母者也。昔墨子兼爱,或人病之,墨子曰:“今有兼士于此,兼士视人之父母,若己之父母;视人之妻子,若己之妻子;别士则反是。请问子有远行,当托妻子。将托之于兼者乎?抑托之于别者乎?”其人曰:“吾托之于兼也。”墨子笑曰:“子方托妻子于兼,言而非兼,何也?”今之谓杀为中正,谓不杀为过当者,亦幸然为人耳,使其戴角而居,衣毛而处;悬命于郇厨之下,游魂于羿彀之中;羲罟前施,孔弋后逐。成汤虽仁,犹然结网;子舆诚爱,曾不闻声。于斯时也,大觉垂悯,倏然而现,则夫夫也。必将悲喜交怀,旁皇归命,若抱怖之鸽,荫影而息机;濒死之羊,衔刀而祈客。又何暇持前人之余论,较孔佛之胜劣哉?

【白话译文】

客人问:“经书上说,人吃羊,羊吃人,生生世世,互相吃来吃去。由此因缘,经历千百劫,长在生死轮回中。以此类推其他众生,也无非是这样。假如此言当真,那么人在世间,举手动脚,皆成罪业,也太可怕了。果真是这样的吗?”

总答:圣贤之言句句属实,经典中意绝无虚妄。轮回报应的说法,从事相来看,似乎荒诞,若探究其理,确是必然。人的力量,没有比心力更大的。受心力的牵引,身体不能抵抗。所以当心中悲伤时,则面容紧皱。心里欢喜时,则容光焕发。暂时的心理情感尚且能掌控面貌,何况全部的心力当然更能改变外部形象了。孟子说:“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异非常小,普通人丟弃其差异于不顾,君子保留其差异以修德。”既毫无差异,就成了衣冠禽兽。既与禽兽同一体性,则外形即随着神识而改变。倘若力量迅猛,生前形貌即会变样。若力量缓慢,就在死后变迁。不论变化速度快慢,细究其中的原理都是相同的。比如画师变成马,靳尚变成蟒蛇,是死后变的。而封邵变成老虎,明琛变成蛇,是生前即变换了。明琛变蛇的原理,与画师相同。一个是为了绘画技艺,神情太执着于马。一个为了自己论点能成立,经常把自己观想成蛇。神识趋向哪里,则形貌即随之而变化。观想到一定程度,则原来的我也变换了。蛇和马就是这样嬗变过来的。然而有的变化快,有的受报慢,则是心力猛利或迟缓的差异程度造成的。封邵变成老虎的道理,与靳尚变成蟒蛇相同。一个是因为残暴的缘故,情形类同于老虎。一个是因为嫉妒的缘故,理上说与毒蟒均等。情感相同则形体相符,理上均等则事上相同。他们与蟒蛇和老虎太像了啊!然而有的变化快,有的受报应慢,也是心力猛利或迟缓的差异程度造成的。由此看来,则轮回的说法,事实上已不用怀疑。既然轮回已无疑问,那么我还继续是我,也将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善的境界很难达到,而恶的歧途却极容易进入,即如现在的贪婪心、瞋忿心、歹毒心、好胜心、憎恨心、忌妒心、爱恋心、骄慢心、妄想心、贡高心、名心、利心、杀心、淫心,一接触到这些境界就发生作用,念念不息,恋恋不舍。有谁不是蟒蛇之相和作马作虎之胚?然而四肢九窍,暂时组成的人体。心爱的子女,美艳的妻子,刹那间的眷属。一口气不来,何人何物,谁能分辨?既然如此,何苦贪恋那山珍海味,口腹之欲。竭尽五湖四海的美味办豪华筵席,耗费数万的钱财大吃大喝。仿效秦始皇阿房宫的排场气派,赞美晋国的铺张浪费。我担心伤心欲绝的惨剧离自己已为期不远了。正如周顒居士所言,难道不为自己感到悲伤吗?

人与动物并无差异,而人之所以不杀人,其理由大约有三个,一者不敢,二者不忍心,三者长期形成的习俗。胆大包天,暴虐成性之人,没有不动辄喊打喊杀,动刀动枪的。之所以不敢贸然出手以泄私愤,只是因为畏惧法律惩罚,担心受刑偿命。这就是所说的不敢。掌握生杀大权,专职生杀予夺之人,权势上可以逞强施暴,能力上可以随心所欲。然而一人遭遇牢狱之灾,全家忧心忡忡。一人死亡,全家悲伤不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于心何忍?寡妻孤儿,无依无靠,可怜可悲。这就是所说的不忍。既不敢而又不忍,那么杀人的事,世间上就稀少了。渭水血流成河的惨景,或许一辈子都看不到。河南的大屠杀,或许整年都听不到。家家习以为常,世上就形成了风俗。虽然像药崧那样的人,意外触怒了脾气暴躁的汉明帝。阴狠毒辣像吉顼那样的人,不小心抵触了残暴的武则天。而汉明帝的竹杖还是没有打药崧,武则天的刀最后也没有杀吉顼。临杀之际,意志动摇,杀不下去。濒死之时,心慈手软,死里逃生。这就是所说的长期形成的习惯。如上三条交替受持奉行,那么天下老百姓,就能得以活命而死罪可免了。

而对待物命就不一样了。屠宰这个行业,在五谷丰登的富裕年代也不禁止。喜好吃鲜活物命的老百姓,哪怕在尧舜那样的太平盛世也不会因屠杀物命而赔偿抵命。对异类物命杀心炽盛,对同类形体贪爱执着。因为前世造业的缘故,被杀物命发出的声音与人差别太大,所以叫声好像很凄惨、很缓慢,而听到的人却不觉得可怜。用自己的肉来偿还以往的欠债,其肉虽不是人参,而吃的人却不觉臊腥,还觉得味道鲜美。它用命来偿还你,那么它过去所种的杀因就已经报答完毕,无人能知晓。我与它的仇才结下,遭报应的果还没有到来,谁能预先知道将来遭报应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因果刚刚双双消灭,砧板砍刀却又交替使用。而又见到杀生,听到杀生,不绝于耳,目不暇接。自己杀生,教人杀生,年年岁岁,无有间断。像喝水前先滤去水里的细虫,走路爱护小草的,出家人中也难得见到一两个。像孔子的弟子高柴那样关注众生疾苦的,在家人中也难寻到一双。而近来的读书人节约使用,按时拿取的说法,道家不偏不倚的中正说法,又时常在耳边熏陶浸润,洗灌心田。于是上千的生命落入我们的筷下,都无动于衷。成百种动物命丧厨房,也漠不关心。万方的人类都在逞强施暴,四面的动物却无处哭诉申冤。强悍的动物为多争得哪怕一日的生命都会与人舍命一搏,弱小的动物只能忍气呑声填了万民的肚子。不依靠人类来获得食物的,则藏匿在深山老林中,宁愿遭受大野兽的吞食,或许还有十分之二的机会可以逃生。而那些须要依赖人类喂养的,则被囚闭于笼槛中,以等待主人不时的宰杀需要,一万只中无有一只能免予一死。悲哀啊!唐朝诗人李华说:“它们活着时受过什么恩惠?又犯了什么罪过而遭杀害?竟愚昧无知到如此地步。无奈啊!”

然而像前面所表述的,在幽冥地狱中的报偿,与世间王法没有两样。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时候一到,残酷万倍。何苦为了这张馋嘴而甘心受冥间惨报?纵然不是这样,也当珍护自己的慈悲心而禁止杀生,抑制自己爱吃肉的嗜好,保全自己的仁慈心,观想同是人形的我们沦落到非人形的动物当中,想象共体在不同体之外。如此观想时间久了,慈悲的力量自然就生起来了。既不作它肉我肉之想,又哪有人和动物之分。若是习气造成,尤其须要推倒破除。有种歪风陋俗,生女孩不抚养。羌胡民族百姓,生男也是这样。这是长期形成的不良习俗造成的,不分亲生骨肉。然而若有不杀生的习惯,哪怕对动物都已不杀,又何况杀子女?若有习惯心杀生,即使自己的子女都可以杀,何况杀动物?这种习气心,是造业的根本原因。若要去掉杀心,必须先观照自己的习气。时时能观照的心一生起来,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自然就消除了。

至于近来读书人的谬论,若能抛开个人成见来探讨,真理也容易明白。孟子说:“对人仁慈进而对动物也慈悲爱护。”只是说到对人和对物的爱有缓有急而已。若杀它吃它还说是爱,那与佛经中所说的罗刹女吃人有什么不同?罗刹女吃人时说:“我爱你,所以要吃你。”吃人而说成爱人,与吃动物而说爱动物,是同还是不同呢?不偏不倚的中正义理,如沿督脉为经的中间路线。如果仅随着事相去求证,其方向与目标已偏差太远。更何况把少杀生当成中道,出自哪部经典文章呢?有智之人听到此谬论,只足以莞尔一笑,不值得批驳。子路弹瑟,杀心藏于琴声。孔子斥责他,门人也避而远之。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哪有杀心都未断尽的圣人?而歪理邪说横行,禁铟束缚我神州华夏。释迦牟尼佛曾说,佛法衰微的末法时代,邪魔外道异常活跃兴盛,凭借眩惑人的魔力,使人不知不觉而受到欺骗和伤害。当今时代之邪说,只要对照佛的话自易分辨邪正,明了是非。只因我们与释迦牟尼佛地隔万里,时过千年,一些天资聪明、智慧明达的人,如同没有觉悟,也与邪魔外道随声附和。佛的金口成言,是完全可以信赖而绝对不会欺骗我们的。

南朝陶弘景住在山中修行,求升天成仙,经历很多年,却从不见鸾凤仙鹤来接自己升天的迹象,于是心里很怀疑。后来有一天,他的一个已经先升天的徒弟前来告诉他说:“上帝因您编注的《本草》里,用水蛵做药,杀害物命太多。虽然您在其他方面的功行都已经圆满,但因这一点而遭到上帝的谴责。”陶弘景这才恍然大悟,赶紧改用其他的药来代替水蛭。近来的读书人写书,没有陶弘景之幸运,无有天人来告诫他们,才使得世间人被他们的邪说所迷惑。成千上万的物命被杀时,叫天天不应,入地地无门。世上很少听到像孟孙那样知人善用的传记故事,又有谁能像秦西巴因悲悯幼兽丧母失群而释放之。春秋时晋国君主晋文公身旁若没有介之推那样的贤臣,又怎能了解因祭祀而被宰杀的牛羊猪内心的怨恨?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杀死,孩子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伤亡。或被鞭抽而皮开肉绽,或流尽最后一滴乳才命终,或面临危难时拼命保护腹中身孕,或冒着死亡紧随被捉幼儿。见之则惨不忍睹,说之则伤心欲绝。又有贵族子弟,将军王侯,集体围猎,大肆捕杀之后,往往上万的动物因此丧命,成百野兽、野禽族类分散失群。孤单的雌鸟夜夜啼号,如同黄鹤失偶那样悲哀。丧伴的野鸡清晨鸣叫,好像商陵牧子夫妻被迫分离般的怨恨。哀鸣不止,形单影孤。由此可知,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不仅只有人才会钟情专注,即使螺动爬行的动物也无不如此。仁、义、礼、智、信并非只有我们人类才有,林林总总的动物同样具备。想到这里,则万劫之久所形成的杀生习气心,由此一念即可让它灰飞烟灭。杀生的习气心既已灰飞烟灭,忍心、敢心当随之全消。忍心、敢心、习心三种措施并用,物命就与人类平等了。而后再以大乘佛教义理为心,急人之急犹如自己所急,一人传百,百人传千,辗转相告,传给无量无数人。大慈大悲的主张就会举世明了,而后脚踏实地,无欲则刚,用不退转。虽然万物都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的时代已经遥远,难以再来,而攀巢掏卵的陋俗将慢慢消失。因不遭捕捉杀戮,得以存活的物命也由此而增多了。呜呼!彼既有必须要酬还的果,此又有必须要造的因。我的话虽然良言逆耳不中听,或许还可供大家借鉴思索。

近来读书人的主张,暂且不论与孔子、孟子的思想相符与否。即使孔子、孟子的思想确实如此,而我佛的说法是这样,孔、孟的说法是那样,两相对照,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尧帝和武王如果生在同一时代,人们必定归附尧帝。孔子与释迦文佛如果生在同一时代,人们定然皈依释迦文佛。这就是佛之所以被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尊为王,教化的范围遍及大千世界,作众生父母之父母的原因。过去墨子主张兼爱,有人责难他。墨子说:“今天若有一兼爱之士在这里。兼爱之士看别人的父母就如同自己的父母。看别人的妻子儿女就如同自己的妻子儿女。不肯兼爱的人则恰恰相反。请问您要出远门,希望托人帮您照顾妻子儿女。您将会托付给兼爱的人,还是托付给不肯兼爱的人呢?”这人说:“我会托付给兼爱的人。”墨子笑道:“您刚才说把妻子儿女托付给兼爱的人,而言论主张却是不兼爱,为什么呢?”今天说杀物命才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说不杀是偏执不当的人,也幸亏是人啊!假使他成了披毛戴角的动物,性命随时掌控在厨师手中,魂魄游弋在刑网之内。前有罗网,后有刀箭。成汤王虽然仁慈,犹然张网捕鸟。孟子诚心爱物,也只曾说到不愿听到物命被杀的声音。在这个时代,佛大慈大悲,怜悯众生,忽然降生显现在人间。芸芸众生,必将悲喜交集,赶紧全身心皈依投靠佛。就如同心中恐慌,正遭追捕的鸽子,只要投身在佛的身影中就能免于杀机。又好像濒临死亡的羊,用嘴衔起刀向客人祈求免死。哪还有空余时间抓住前人的闲言逸语不放,争来辩去,比较孔子和佛的好与差呢?

下页:释圣量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