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学史话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隋末唐初
来源:文学百科 专题:中国文学史话

公元589 年, 隋文帝杨坚灭亡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 使前后约历200 年的南北分裂得以统一.他鉴于南朝政权的腐败堕落均源于奢侈浮艳风气, 所以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 都实施了以专尚质朴为宗旨的具体政策.例如, 隋开皇四年, 公布了公私文翰俱宜实录的诏令, 就是其中一例.同年, 治书侍御史李谔又上书论魏晋以来文辞轻薄化的倾向.其中, 他说: “江左齐梁, 其弊弥甚, 竞一韵之奇, 争一字之巧”, 对南朝的文学风气加以强烈的批判.文帝将李谔的奏疏颁传于天下。

这一些是与早先北朝苏绰等倡导的复古主张相通的.然而深深扎根于普遍文化中的齐梁艳冶之风, 并非容易改变.诗歌仍旧承继着南朝的风格.结果, 隋诗只不过担当了向唐代诗歌革新过渡的桥梁的作用。

然而同时, 隋代前半期, 原属北朝系统的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诗人活跃着, 写作了歌咏北方严酷的情景与表现边境悲壮感的作品, 在南朝诗坛上独树一帜, 从而上接前代庚信、王褒诸人的诗风.特别是薛道衡, 佳作尤多。

第二代天子炀帝沉溺于享乐生活之中, 因为肆意追求南朝风格的华丽, 出现于隋初的改革气运, 顿时化为泡影.诗坛又依旧盛行宫体诗创作, 今存炀帝亲作的许多诗章, 作品中泛滥的艳情, 正显示了他对南朝诗的心醉。

现存的隋诗, 一般以乐府歌行类居多, 就其主体而言, 均争竞于纤细的抒情与华丽的词句.只是, 应当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七言诗的成长.七言的诗体形式, 远在汉、魏的歌辞中已经出现;然而作品数量极少.魏、晋以来, 直至隋代, 诗的主流为五言诗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并存于这一主流中的有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的七言诗, 进而更有隋炀帝的作品, 从这时起, 七言诗渐渐经由一流诗人之手加以改良和钻研, 沿而至于唐诗, 更广泛地普遍定型, 完成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过渡.同时, 在六朝开始的声律的研究蓄积了不少创作经验, 不久后在唐代发展而成立为被称作“律诗”或“近 (今) 体诗”的诗体.在这一点上, 隋诗也是其过渡期。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达到空前发展的时代,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的时代”.其所以称之为诗的时代, 第一个理由是: 随着近体诗的完成, 多种多样的古典诗歌的诗体, 在这个时期全都齐全了, 就狭义的“诗”而言, 此后没有创造出特别新型的诗体.第二, 诗人队伍的飞跃扩大, 在某种意义上进行了诗歌的普及化, 这与当时的社会诸条件有深切的关系, 而尤其重要的条件, 是科举制的发展.第三个理由是歌舞音乐的繁荣.随着对诗才的社会评价的提高, 诗歌作者的层次扩大了.与此同时, 人们倾注于诗歌创作的热情加强了, 唐代的诗人于一句、一字的表现上尽其心力, 其结果, 诗的世界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扩展, 唐诗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诗人层次的扩大, 理所当然地带来了作品数量的增加.现存唐诗49000余首, 作者达到2900 余人.这些作品现在收录在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 编成的御定《全唐诗》900 卷之中.近些年来, 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 虽发现若干上述集子未收的作品, 但数量并不怎样多.不过, 当时实际创作的诗的数量一定数倍于现存数量, 应是不言而喻的。

下页:初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