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学史话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初唐诗
来源:文学百科 专题:中国文学史话

辅助高祖推勫隋朝, 奠定唐朝280 年统治基础的第二代天子唐太宗, 发挥了兼跨文武两方面的巨大的指导能力.出现于太宗贞观年间 (627-649) 的学术文化的隆盛, 对此显示出深切关心的太宗的影响是很大的.根据他的命令, 编纂成了从群书中收集治政要点的《群书治要》和《晋书》以下的若干种史书, 还有《五经正义》等多种书籍.在文学史上有特别引人注目价值的是, 从隋末唐初起, 到初唐中期, 编纂了可称作百科全书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类书, 以及收集汉以来诗文的《文馆词林》.诗坛也忠实地反映了当时那种学术风气, 在依然继承来自前代的齐梁诗风的同时, 多用典故丽辞, 以夸耀各种各样渊博的学问.代表当时诗风的是虞世南的诗作.在亲自作了许多齐梁体诗的唐太宗周围, 以虞世南为首的许多宫廷诗人, 在侍从、奉和、应制中, 以竞相表现才能而为高.这一时期, 与众不同的诗人是王绩.他因好酒, 被称为“斗酒学士”, 他钦慕阮籍、陶潜等的风骨, 过着隐居生活, 以歌咏饮酒哲学与清澄的自然景物而著称.接迹虞世南, 得到太宗与高宗宠信的宫廷诗人之首, 是上官仪, 其被评为“婉媚”的艳丽诗风, 称为“上官体”, 据称在贵显者中产生许多仿作.他还制定了“六种对”法, 在律诗的成立中起了一定作用。

随着新王朝基础的巩固, 在高宗, 更主要的是在武则天统治年间, 反映那种勃兴气运的、清新的诗歌得以产生.随着诗歌内容的改容易貌, 这一时期近体诗形式的成熟完成了, 因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大转换期, 而尤其重要的是在高宗永隆二年 (681) , 进士科考试课目中首次加入了诗赋.高宗至武后时代, 首先闪耀光华的诗人, 是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全都以宫廷诗而驰名, 尤擅五言律体, 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佳作尤多。

继四友之后的, 是较他们稍晚在武后宫廷登场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二家, 集当时的律诗韵律之大成, 创作了形式完整的五七言律诗, 因而被后世称为“律诗之祖”.在近体诗诸形式完成上, 他们完成的任务是很大的.四友以及沈、宋的诗风, 依然浓烈地留存着宫体诗的色调.在他们的作品中, 并非全然没有唐人那种感情自然流露的清新之作, 然而, 其数量比起其他作品, 决不是很多的.他们的功绩, 说到底是在于近体诗的确立上.初唐时由宫体诗中破壳而出, 拓开新的诗歌天地突破口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 即所谓“初唐四杰”。

四杰也活跃在高宗武后期, 而略先于沈、宋.正如“王杨卢骆当时体”(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所咏, 这四位, 在当时以文名为人赞颂.他们的共同点是在仕途上都相当不幸, 同时活跃于宫廷之外.而由诗风观之, 王、杨和卢、骆可分为二类, 前者在律诗创作中显示出卓越的才能, 对于当对律诗的形成, 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者则于七言歌行等古体长篇方面颇有特色, 四杰的诗作, 以致力于抒写植根于各种现实生活经验的真实心情, 清除齐、梁体诗轻佻浮薄的格调, 而得到高度评价.特别是王勃, 他抨击以宫廷为中心的笼罩当时诗界的艳冶之风, 主张具有气骨的诗作, 是四杰中的代表诗人.此外, 熔铸壮丽语辞的《长安古意》的作者卢照邻、《帝京篇》的作者骆宾王, 对于七言诗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七言诗发展历史链索上并列的又有张若虚与刘希夷两人.二者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 因为是在作品中横溢着勃勃生气的抒情体诗, 历来被称为出自宫体诗却打破了宫体诗陈旧外壳的作品。

下页:诗歌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