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认识佛教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5、禅定6、般若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镒栖法师

第五“禅定”。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成, 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 须要禅定才能得到。出世间禅定, 有大乘、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 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 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念佛而言, 念佛目的在那里呢?在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 止观也是禅定。密教里面修三密相应, 相应就是禅定。由此可知, 每一个宗派、法门, 所用的名词虽然不一样, 其实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罗蜜里, “禅定”统统都包括了。连我们日常生活中, 那小小定也含摄在其中。这小小定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 这一生当中, 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 这个方向、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 这就是“定”。如科学家, 从事研究一样东西, 他不被别的事物影响, 他就会成功;他就得佛家讲的“三昧”——科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乱, 他就得念佛三昧, 像刚才讲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 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乱。因此, 忍辱是个基础, 能忍就有耐心, 有耐心才能精进, 精进才能得定, 而“定”是修行的枢纽。“禅定”,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下了一个定义, 明了这个定义, 才知道修禅定并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 除打坐之外, 还有无量的方法, 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师是由金刚经开悟的, 所以他所讲的, 都是依据金刚经佛所说的原理、原则。他的解释:“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金刚经上有两句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 要用什么态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 即是不著相!内里头不要动心, 不要起心动念, 就是“定”。在华严经上,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他去参访修禅定的鬻香长者, 是到那里去找他呢?这位长者不在家里打坐, 也不在道场修定。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场去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热闹的市场, 像美国大的MALL。长者在那里面逛, 那是为什么?修禅定啊。他在那里修什么?修“外不著相, 内不动心”。你看他在逛MALL, 实际上他是修禅定, 他不像人家盘腿面壁。所以我们遇到高级的禅者, 我们都会瞧不起他。那个地方热闹他就往那儿去, 殊不知, 他在那里修养高级禅定。我们只佩服那些能盘腿面壁几个钟头或几天的禅者。一看!就说:“这个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晓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 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级的禅定, 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为什么“禅定”这么重要?为什么一定教我们“外要离相, 内要不动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呢?如果诸位念过唯识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门里, 佛将一切法, 即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这一百类, 八个是心法, 五十一个心所法(心理作用), 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 十一个色法(物质), 统统是有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质是梦幻泡影, 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也是梦幻泡影。佛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 叫我们对这些境界不要起心动念, 我们的真心就恢复。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 就跟如来一模一样。那时候的知见, 就是佛知、佛见, 正知、正见, 这就是“般若波罗蜜”, 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对于一切法明了、通达, 且于一切法不执著, 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帮助别人呢?这是源于诸佛菩萨的“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因为只有佛菩萨晓得, 尽虚空、遍法界, 所有一切众生, 跟自己是同一个体;既是同体, 帮助还要谈什么条件呢!就如我们这个身体右手养了, 左手来抓一抓, 还要谈条件吗?不需要了!为什么呢?同一体嘛。今天我们迷失了自性, 不知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 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在这里分自分他、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 把这些迷惑颠倒统统打破, 才能看到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这个慈悲心、爱心是从“无缘慈, 同体悲”发出来的, 不谈任何条件的。

总而言之, 一切作为都有方法, 都有程式, 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 这是“忍辱”。能够专精不懈, 这是“精进”。心地有主宰, 不会被外境所动, 这是“禅定”。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透彻、不明了, 这是“般若”, 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绝对不是说, 受了菩萨戒, 就当了菩萨(迷惑颠倒的菩萨)。若不懂六度, 不能把这六条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 受了菩萨戒也是泥菩萨啦!

下页:(五)十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