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认识佛教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3、大乘福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镒栖法师

再往上提升, 就是大乘, 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 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 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么心呢?什么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三归、众戒、菩提心”, 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 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话, 如何学佛呢?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菩提”是梵语, 翻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 真实不迷之心。觉悟什么呢?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给我们讲三界通苦;不但人苦, 天上也苦。人间三苦、八苦具足, 若细讲, 两个钟头也讲不完的。生色界天, 这是已经修禅定了, 而且财、色、名、食、睡, 五欲都断了。此天没有苦苦, 但有坏苦与行苦。若定功更深, 可以生到无色界天, 身体也不要了, 这是三界最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 物是病根;若是没有这物质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们色身都不要了, 这就是所谓的灵界, 他只有神识, 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 总有生老病死;有物在, 则有成住坏空啊!无色界天虽无此二苦, 但有行苦。什么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 像我们常讲:“青春不驻啊!”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这叫行苦。这三类苦, 三界都有, 那里有乐啊!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 你是觉悟了。觉悟之后, 自然会想离苦得乐。怎么离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么超越三界?那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 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真正觉悟了。另有, 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 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标准来看, 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 不但知道自己苦, 要度自己, 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戚朋友, 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 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著, 他喜欢度的他度, 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 众生求他, 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 他不主动去教, 大乘菩萨则不然。无量寿经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 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 推荐给众生, 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

这是四愿里第一愿, 就是劝我们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 四愿就是这一愿, 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如果想度众生, 若是自度不了, 那里还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怎么修法呢?自己应先断烦恼, 这是修行的一个顺序、第一次第。这个不能不知道, 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 修学决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断烦恼, 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 他不断烦恼, 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后头两愿, 前面两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他由此两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 他不要底下两层, 而要上面两层, 怎能建成呢!我们见到这一代, 修行的人很多, 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 使你认真努力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么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怎么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门、成就学问、圆成佛道, 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啊!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 像地藏经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

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 这有了问题, 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 正式要拜他做老师, 跟他学佛, 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 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 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 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 不论是看佛经, 或是其他的书籍, 不经过我同意, 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 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 又将眼睛遮住了。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 我统统不承认, 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著我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 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听者, 这个老师很专治、跋扈、不讲理啊!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 瞧不起人啊!我最后想想, 还是接受了, 拜他为师。那里知道, 这就是戒条, 就是教我断烦恼。多听、多看, 多烦恼;少听、少看, 不听、不看, 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 半年以后, 果然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 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 我非常感激他, 因此得到真实的受用, 我自动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 这样奠定了学佛的根基, 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心地清净之后, 老师的教法开放了, 他劝勉十方参学。参学是什么?就是任何人讲都可以听, 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 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 没有坏处, 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 不会被人牵著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 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 听这个, 这个好, 跟他走了;听那个, 那个好, 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 父母要看得紧, 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 不识得失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 保任诲导, 尽心尽力, 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 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良师难遇!好老师到那里去求啊?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说:“法师!你很幸运, 遇到好老师。我们到那里去找?我们跟谁去学呢?”这是真的!师资之道, 真是可遇不可求, 非常难得, 这是机缘。自己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到, 也有方法, 那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 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 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师。我那时候初学, 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 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大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 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 不能学这两个人。”所以他就叫我学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 最好的典型。这也就说明, 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时, 可以找古人, 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用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 孔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 但孔夫子的书在世间, 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 由书中接受孔子的教训, 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师, 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 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 孟子是亚圣。以后采取这个方法得成就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 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 他写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 他只学一家, 专门读诵左传, 学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修养, 他学成功了, 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 专攻史记, 学史记的文章、教训, 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 明朝的蕅益大师, 这是净宗祖师。他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 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 他就完全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师学, 听一位老师教导;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 这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 学一家之言, 学成功了, 这也是有了“师承”。

我今天介绍给诸位同学, 不要跟我学, 我没有能力做你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 我今天介绍你们一位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一同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学, 学成功就是成佛了。诸位必须要知道, 学习讲究一门深入, 一门通达, 便能得定、开慧。古人在此阶段修学一般是五年。这五年专精一门, 五年之后, 才开始广学经论, 那时眼睛放光, 经义自然明了, 假如不开智慧, 还用意识虚妄分别, 这样学佛即使学三百年, 不要说经看不懂, 看古人的注解也会错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处, 再来看古人的注解, 就晓得他的境界, 和他对此经义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师往年教给我的三条戒律。我以为是他独创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 演培老法师邀我讲演。我看到青年学生很多, 就把我过去修学的经历, 介绍给青年学生, 希望他们能跟演公老人修学;跟他一个人学, 学一家之言, 必有成就。我讲完之后, 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厅里面去喝茶, 告诉我:他做小沙弥的时候, 在观宗寺, 谛闲法师也是给他这三条。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三条, 是中国祖师, 代代相传收学生的三个条件, 不是某一个人的啊, 这才知道真正的“师承”。老师看重的学生, 一定叫你遵守这三个条件, 先把你的眼睛遮起来, 耳朵堵起来, 烦恼都进不去——“烦恼无尽誓愿断”。真正断了之后, 烦恼轻、智慧长;然后放你出去参学!那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广学、博闻是在第二个阶段, 绝对不是一开头就法门无量誓愿学, 那就糟了, 就害死人了。你们今天若不相信, 下面的比喻也许能体会到。你听一位法师教导, 便修一个法门;两位法师教你定是两个门路;三位法师, 则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师, 如在十字街头, 不晓得应该怎样学好。疑问马上就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 是对的、有道理的。我们看古大德, 在高僧传、居士传里, 常见学人跟一个老师, 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 一直到开悟, 才出去参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修学佛法能不能成就, 若不懂这个秘诀, 不遵循这个道理, 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你们找不到好老师, 我给你们介绍“阿弥陀佛”做老师, “无量寿经”就是课本。死心塌地念这一部经, 念上五年, 再看别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 这就是“定慧等学”。除此一经, 别的经都不可以看, 就看这一本。五年之后, 再看别的经, 体会就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因为你有相当的定慧修养, 所以样样都通达了。

佛法的教学与世间的教学, 在观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间人读书, 在大学里选科系, 要很慎重, 要多方去选择。佛法教学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开启圆满智慧, 将来这所大学所有的科系你统统都明了。他是这样的教。从那里学起呢?从一门深入学起, 所谓“一经通, 一切经都通”。因任选“一部经典”都可以, 最重要的就是“一门深入”。这一经未通, 决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经。什么叫通呢?通是开悟。从这一部经上得定、开慧, 这才叫通达。然后你看其他一切经典, 一看就通达了。这有个比喻, 世间人做学问, 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 先博, 然后再精、再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 金字塔无论怎样高广, 它有极限的, 到达顶点, 就终止了。佛法则不然, 佛法像种树一样, 先有根、有本, 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 无量无边。他是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 到最后是大圆满。结果是世出世间法, 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 未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 往往到了极限就没法突破, 没有办法再扩展, 也没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诸位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 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才知道佛法教学的善巧, 教学法的高明, 绝对不是世间一般浅识之士所能够明了的。开头好像是没有什么, 后来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议。世学开头好像是广学多闻, 到后来往往触处不通。它与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 结果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愿是佛指示给我们修学的程式、修学的过程。依照这个过程来修学, 没有不达到究竟圆满的。末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 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 没有一样不圆满, 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华严经里, 尤其是华严末后的一段普贤菩萨行愿品, 我们称为“四十华严”(总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财童子作为佛法修学的榜样, 他不但讲理论方法, 还做给我们看——表现在日常实际生活之中。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说的三个条件, 完成断烦恼, 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学的基础。在文殊菩萨会里持戒、修定、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 文殊菩萨把他放出去参学, 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学术、各种不同的人物, 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 行行色色, 统统都可以接触, 统统都可以去学习, 以成就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到末后(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导他修学, 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 他的无上佛道就圆满成就了。这里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即是如果想要成就无上佛道, 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不见阿弥陀佛, 只可以说是断烦恼、学法门, 无上佛道不易成就。何以见得?我们在华严经上见到, 华严会是了不起的毗卢遮那佛的法会!是一真法界, 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 文殊、普贤都是圆教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往年我讲华严经, 看到这事实, 异常惊喜。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实在没有必要啊!想来想去, 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那就是到那里去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是为了这一桩事, 他实在没有到那里去的理由。然后仔细观察, 果然是为了这个, 善财也是为了这个。这才恍然大悟, 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圆教的佛果), 那就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就是详细讲解四弘誓愿这四句。明了四十华严, 才晓得我们修学大乘, 这个路应该怎么走法。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发菩提心之后, 你真正的觉心发出来, 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颠倒, 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风顺啦!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读观无量寿经, 对这一句经文, 一直是大惑不解。为什么有此疑惑呢?假如这一句是在第一条, 我不会疑惑, 是讲得通的。这第三福是菩萨修的, 难道大菩萨还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们都晓得: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善因善果, 恶因恶果。怎么会连菩萨都不晓得呢?还在劝菩萨要“深信因果”!怎么想也想不通。后来念华严经, 念到十地品, 才恍然大悟。原来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这才明白, 华严会上登地的菩萨, 一直到十地, 到等觉, 这十一位次(最高级的法身大士), 他们修什么?他们修念佛法门。原来此处“因果”是专指“念佛是因, 成佛是果”。这一因果, 实在讲, 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也有许多菩萨听佛讲了, 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劝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 成佛是果”。文殊、普贤、善财, 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就是相信这一句话。我读华严、讲华严, 才把这一句搞通了, 可见得来实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这是菩萨善。菩萨学佛, 不能一天不见佛, 不能一天不读经。须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 经是佛讲的, 佛怎会要你念给他听呢?我们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念无量寿经, 就是阿弥陀佛在面前教导我们, 他所讲的道理, 使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训, 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 或是行菩萨道时, 要用什么样的态度, 什么样的心态, 什么样的方式。换句话说, 经里的一切教训, 我们都要确实做到, 读经就有真实利益了。佛弟子, 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课。早晚课怎样做才如法?诸位要晓得, 早课是听佛的教训, 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 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 不违背佛的教导, 这是早课。晚课是反省、是检点, 展开经典认真作一次反省, 佛的训诲, 有没有牢记?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 要认真忏悔, 改过自新, 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 这就是早晚课的功德利益, 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经给佛菩萨听, 晚上再念给他听听, 自己起心动念则与经训毫不相关。老实讲自己面对泥塑木雕的佛像, 他并没有知觉, 你早晨骗他一次, 晚上再骗他一次, 岂不是罪大恶极!你要是骗活人, 还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 你都忍心去欺骗他, 一天还骗两次, 还说有功德!唉!造罪不晓得有多重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现在早晚课都是流于形式, 一点内容都没有, 这怎么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净土宗的人, 在过去, 早晚都念一卷阿弥陀经, 三遍往生咒, 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 这就是“专”。不可以念太多的经论, 太多就杂了, 就乱修了, 就不是精进了。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 最要信心清净, 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 现在是第三遍, 还没讲完。讲第一遍, 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录音带, 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 所以弥陀经很难懂, 太深了。我现在介绍大家念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好懂, 没有弥陀经那么深, 弥陀经不要看他文字很浅显, 意思却无限深广。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 意思你也能看得懂, 教训都很明显、很清楚, 我们学了就有用处。假如你工作很忙, 无法每一天念一部, 像我们台湾的道场、美国道场, 我教他们早课, “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为什么?这是净宗的核心, 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发什么愿, 我也发什么愿;希望我的心同阿弥陀佛的心, 我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 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 将来当然在一起。晚课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里是佛陀教导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 一定要牢记遵守, 此六品经就是戒律, 受持即是持戒, 持戒念佛就与阿弥陀佛的行、解一样。如是心一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 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了!这样修净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弥陀佛, 天天念阿弥陀经, 信、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不一样, 都违背了, 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天天念十万声佛号, 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有口无心, 心愿跟阿弥陀佛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 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的变化, 有些经咒仪轨已经不适用了。再者, 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 它真能提醒, 真能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课本, 不解其义, 即不能提醒, 也达不到反省的目标, 只是唱诵而已。像两、三岁小孩唱歌, 虽也字正腔圆, 但不知其意, 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佛菩萨听, 佛菩萨并没听进去, 我们也白唱了, 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 依照修学纲领去做, 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佛门经论非常多, 自己喜欢的, 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 我虽常讲, 因为耐心有限, 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五年时间打个八折, 打个六折, 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 恐怕没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 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是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一部大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的学, 每一部都是很长的时间, 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 我听李老师讲毕第一卷, 往下七十九卷, 乃至晋经六十卷, 贞元四十卷, 我都能体会了。法华、阿含、禅宗集等, 虽没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 则一切经通, 那里会有障碍呢。这个好处利益, 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 不是学一部经, 只会一部经;而是学一部经, 一切经都会了, 那才算是真的会了。孔子教学, 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 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说学习要能够触类贯通。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 他说:“听经, 不要听语言, 不要听句子, 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 “理”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 就听教义。“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一个支派的理论, 你能通达, 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够入教理, 其次是教义, 这都能贯一切法, 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 智慧一定从“戒、定、慧”三学做起。换句话说, 老师教诫的方法, 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 把心定下来, 不可见异思迁, 要修忍辱波罗蜜, 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嘿!这法门不错, 那经典殊胜;都要能忍著不为所动, 暂时不听、不看, 都把它放在一边, 等自己智慧现前以后再来看。智慧不现前, 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 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 这就是修学成功的秘诀。

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 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 佛教导我们要把佛法, 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要帮助别人精进, 这就是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善”就是这样的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行者都做到了, 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你看看地藏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 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 供养地藏菩萨, 将来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 你就明白了, 原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间法讲善男子、善女人, 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必须三福统统具足。所以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 想想我们有没有分呢?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下页:(二)六和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