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佛, 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 断除烦恼证果, 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 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 不但如此, 他的觉行最圆满。
㈠、自觉:佛陀自己觉悟, 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 觉悟万法皆空, 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 而且德行也圆满。
㈡、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 而且能令他人觉悟。比如证阿罗汉果的圣人, 证果之后, 知道觉悟是怎么一回事, 但很多时候却不懂得教导人, 使他人觉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觉者, 能运用各种善巧方便, 度化众生, 令他人也觉悟, 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圣者。
㈡、 觉行圆满:“觉”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觉行圆满, 既是断除烦恼, 智慧圆满, 佛陀的众德具备, 所以称为德行圆满。佛陀觉行圆满的果报是拥有一个佛土;有他所救度的众生;以及佛身相好庄严, 佛陀能够令见到他的众生生欢喜心与尊敬心, 这是因为佛陀具有世间人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 八十种随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⑴、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 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着众生的根器而说法。
⑵、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 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 但是不如佛。
⑶、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 誓愿度一切众生, 对一切众生皆有恩德, 而阿罗汉却没有, 故说佛陀的觉行圆满。
佛陀有一切智智, 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帝, 佛陀是觉悟者, 他无所不知, 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一者、众生度不尽;二者、无缘不能度;三者、定业不能转。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 佛陀成佛也是顺着世间的因果, 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 并非是主宰者。
佛陀不是万能, 不能使我们成佛, 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 教导依据佛法去实行, 精进不懈, 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盘, 解脱生死--成佛。
㈤、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㈠、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①、神境通:能变多为一, 一为多;大为小, 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 且能凌空飞行自在, 来去无碍。
②、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 粗细表里皆能见, 有能见众生的业, 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⑤、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 从何处来。
⑥、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 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 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㈡、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 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①、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 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 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②、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 他的天眼清净, 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 称为天眼明。
③、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 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 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 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明六通, 他只有漏尽明, 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 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 与阿罗汉相比, 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 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 既是说佛陀成道, 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㈢、 十八不共法:
⑴、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 常用戒定慧、慈悲, 以修其身, 此功德圆满之故, 一切烦恼皆尽, 是名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 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 是名口无失。
⑶、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 心不散乱, 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 得第一一义之安稳, 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 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 他每天过一条河, 河中有一位女河神, 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 请让开, 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 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 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 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 因为种姓高贵, 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 他没有此烦恼, 但业习尚存, 这不妨碍他证悟, 但口业还有过失。
⑷、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 没有所谓的这个好, 那个不好, 平等普度, 心无简择, 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 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 生活难以维持, 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 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 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 守道行法, 是人间的福田, 受人间的供养, 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 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 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 生起不平等之心。
⑸、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 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 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 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 是名无不知己舍。
⑺、欲无减:佛陀具众善, 常欲度诸众生, 心无厌足, 是名欲无减。
⑻、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 精进满足, 常度一切众生, 无有休息, 是名精进无减。
⑼、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 是名念无减。
⑽、慧无减:佛陀具一切智慧, 无时无刻不再观照智慧中, 是名慧无减。
⑾、解脱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 是名解脱无减。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苦”的感受。
⑿、解脱知见无减: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 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 八十随形好, 调伏众生, 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 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 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 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以清净之意业, 随智慧说种种法, 灭除众生的无名迷惑, 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 悉能遍知而无碍, 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 悉能遍知而无碍, 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 悉能遍知而无碍, 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 既是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 而佛陀是无所不知, 称为一切智智。
五、总结:
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 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 佛陀成佛也不离因果。我们凡夫要修行也和证果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一样, 都在因缘之中。
所谓觉悟解脱生死就是觉悟因缘法性本空, 没有自性, 没有我们所执著的自体。
当我们发现到一切法没有自性时, 就会发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涅盘, 所以说觉悟就是证悟到涅盘, 并不是说有一个涅盘的境界可进入, 而是要发现到这世间的万法本来就是涅盘相, 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有很多人听闻佛法后, 认为这个世间很苦恼, 他想要到个没有苦恼的地方去, 就往此志向去追求, 这是一种错误。
真正的觉悟者, 是要在世间的因缘法中去观察, 缘起性空, 万法无自性。因其本无自性, 故无生灭可得, 此就是所谓的涅盘。证果者涅盘之后, 并没有到另一个地方去, 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证悟到现前本来不生不灭--涅盘。修行者证悟涅盘后, 就有所谓的果位。果位的圆满与否, 那要视其修行、利益众生之行为、与他的福德圆满程度来决定。觉悟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一样的, 但是他的智慧与德行就不同。也因为如此, 在小乘佛教的国度里认为佛陀与阿罗汉是一样的, 他们把佛陀称为大阿罗汉。其实佛陀的智慧和德行与阿罗汉是决然不同的, 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