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佛学基础知识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二、随烦恼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广超法师 ( 字号:   )

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之烦恼, 共有二十个。

㈠、小随烦恼:行相互违, 各别生起。

①、忿:对现前逆境, 不能忍受, 起嗔心。

②、恨:对过去逆境起嗔心, 念念不忘, 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说, 现在人家骂你, 你再做其它事务, 不理会他, 过后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气暴躁的人, 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矿的人, 生气后就没事了, 忿心所比较多, 怀恨心少;城府很深的人, 遇到逆境是忿少, 他不出生色, 但怀恨在心。有些人现在你讲他几句, 他若无其事, 但过后越想越恨。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 意思就是说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 念念不忘, 就是恨的心理。

③、恼:有了忿恨后, 越想越苦恼, 身心烦躁恼热, 心跳加速, 热血沸腾, 并以粗暴言行骚扰他人, 或疾言厉色的怒骂别人, 使他人也苦恼。

④、害:恼后就无悲愍及爱心, 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就好像他对我不仁, 我就对他不义。

恼与害之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 被人欺负, 只会在那而“恼”罢了, 即使他很苦, 也不敢害人, 这种人就是有良知, 有慈悲心者, 他没能力反抗, 因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 他有害的烦恼, 苦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 这就是由“恼”转为“害”;有些人很残酷, 路过见到一些猫、狗等小动物, 他都无缘无故地踢一脚, 这是没有恼, 但是有害的心理, 没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定要打死;看见蟑螂讨厌是因为恼、忿、恨, 所以打;但是看见青蛙也要打死, 那就是害的心。这世间就是有一些没有慈悲心的人, 经常损害别人。

⑤、嫉:即妒忌, 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优胜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地位、财富等。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别人做事有成就被赞叹, 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烦恼是与他人无关, 没人惹你, 是自己不能忍受别人比你优越, 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⑥、诳:虚伪的夸大, 或是以言行假装有才德, 为求名利来欺骗他人。比如有人问一个问题, 你不会, 但为了表示你的学问渊博, 你就不自量力的乱答;或是原本你无能力, 却假装自己有能力办事。甚至无德之徒以种种虚假的行为表现, 让人家以为他有德行, 此亦称为诳。此烦恼有欺骗他人的心理。

⑦、谄:以言行隐藏过失, 并奉承他人, 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 拍马屁也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 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 这就是谄的心态。

⑧、覆:覆并不是心的善、恶, 而是后悔做错了事, 但隐藏不愿让人知道, 恐怕损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后, 心想还好没人知道, 这就是覆的烦恼。谄与覆之不同: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 不愿人知, 他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意图;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 就隐藏自己的过失, 以便对方相信你, 希望能从那儿得到好处。

⑨、骄:对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悦。漂亮的女人, 大多数都是心高气傲:甚至有些只有几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后, 就高傲起来;或是有些人会缝衣、理发, 事成后, 就到处夸耀, 对于自己的成就染著, 内心欢喜, 这就是骄。

骄与慢不同, 骄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 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与别人相比, 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 而心高举。

⑩、悭: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悭就是悭吝, 是因为贪而形成的一种吝啬, 但是悭与贪不同, “贪”是希求多;“悭”是拥有很多财物, 而舍不得施与他人。

有些人有贪, 没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贪, 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多的人, 有人来乞求, 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 那儿愿意给人?所以悭的人对于自己的财物、知识、能力都不愿与人分享。悭的人最容易收藏东西, 见到有人来向他求乞时, 苦的要死, 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财物减少了。

㈡、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 因为心中无惭愧, 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 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 不自我反省, 不自以为耻。假设偷东西的人, 经过自我反省后, 很后悔, 称为惭。

②、无愧: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 他人指责非议不以为耻。假设一个人要偷东西, 怕他人知道, 而放弃偷盗的念头, 则称为愧。

大、中、小随烦恼是以它的断除难易来分类。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 小随烦恼更难断除, 中随烦恼比较难, 大随烦恼更难断除, 根本烦恼最难。一个修行者如果还有忿、恨等烦恼的话, 还有下面与修禅定有关的其它烦恼。

㈢、大随烦恼:一共有八种, 便一切污染心。

①、不信: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 不能信受。

既是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 这三件事情没有信心。

②、懈怠:对已做、未做之善业不努力做, 既是懒惰。对于好事, 不愿意去做;对于坏事, 也不愿去断除。懈怠的人不愿做事, 最爱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觉。

③、放逸:不警觉烦恼之生起, 不约束自心, 放纵它去造业。与懈怠相似。懈怠是懒惰不做;放逸是贪、嗔、痴驱使你不做。比如现在叫你静坐, 你贪爱要看明天的那场戏, 就坐在那儿想, 结果因为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 静坐时就想起他, 越想越气, 因嗔而放逸, 索性不静坐了。放逸的人爱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

④、昏沉:于所观境, 神志昏暗, 不能了知。既是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 这样会妨碍我们修种种的观行。例如:有人静坐时修数息观, 从一数到十, 没一下子就神志昏暗, 频频点头, 对与刚才所做的事, 什么都不知道, 好像要睡觉了, 称为昏沉。

⑤、失念:于所观境, 不能明记清楚。对于现前之念, 没办法掌握, 不能记得它。

如念头专注在眉心不久, 就跑去想其它地方, 而不记得刚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与昏沉之差别:失念与昏沉都是不能明记刚才所发生的境界。失念时神志清楚, 但东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 模模糊糊, 什么都不知道。

⑥、散乱:内心妄念纷飞, 流散杂乱。此种散乱的烦恼是因为失念而引起的。佛说我们的心象猴子般跳来跳去, 现在把它放在眉心, 结果因为失念而妄念纷飞, 心念流散杂乱起来。散乱不仅是对刚才的境, 不能明记, 而且心念一直在转变, 思潮起伏, 一下子想这, 一下子想那;失念则未必如此, 例如:静坐时原本你是在念佛, 忽然间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做完, 要怎样安排与处理等, 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 这是失念但不散乱。

⑦、掉举:于所观境, 心不安定, 常回忆过去境。比如, 今天做了一件乐事, 在静坐时一直回味, 时不时想到它。当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 他一直会回忆初禅的境, 称为掉举。

⑧、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 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静坐时观察呼吸, 对于出入息的进出、粗细不能明了。

三、 总结:

㈠、烦恼之生起:内心先有烦恼业习种子为因, 现前种种境界为缘, 因缘会合烦恼生起, 无有烦恼者, 随缘生故无自性。

㈡、烦恼之灭除:不正见及疑在见道后即刻不生, 其余烦恼必须通过修道一分一分地除去。觉悟后常能以智慧观照, 生起正念、正知, 则烦恼业习便无缘生起;若念念正念分明, 则烦恼永不生, 既是断烦恼。

㈢、烦恼是苦, 苦不一定有烦恼。证悟有馀涅盘的罗汉还在苦中, 在进入无馀涅盘之前还有行苦。业种子以烦恼为助缘而加速受报, 并造新殃。业种子无烦恼为助缘便不得增长, 然非断灭。烦恼虽无自性, 空无人我, 但因果业报不虚。

下页:三皈五戒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